网购的保健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能要求10倍赔偿吗?4月2日,南通市如皋法院诉前调解一起产品责任纠纷案件,商家最终退还货款并支付了8000元赔偿款。
消费者董某在某微店花4300多元购买了一款进口抗衰老保健品。收到产品后,董某发现该保健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明显存在安全隐患。在与经营者周某协商未果后,董某诉至法院,要求周某返还货款,并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按货款的10倍赔偿。法院的判决维护了正义,但是到了这里也不是“完美的句号”。治理“问题保健品”不能只解决“赔偿的问题”,而是不能让“问题保健品”的问题继续存在。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某从事“问题保健品”的人被抓获了,他还信誓旦旦地十分委屈,虽然“不保健”但是也“吃不死人”。似乎“吃不死人”就是有良心了,就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吃不死人的保健品”也不能胡来,是该管管“不保健的保健品”了。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风生水起,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眼球。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一些“问题保健品”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所谓“问题保健品”,指的是那些虽然标榜有益健康,却存在着质量问题或者虚假宣传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可能含有有害成分,或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被夸大,导致消费者误认为是灵丹妙药,最终造成健康风险。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吃不死人的保健品”。这类保健品通常宣称可以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等,吸引了许多人购买。然而,实际上这些保健品往往只是通过营养补充或者草药成分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并不能像宣传中所说的那样神奇。更有甚者,一些保健品还可能含有激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面对“问题保健品”的泛滥,监管部门亟需加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一则,应该加大对保健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二则,要加强对保健品广告宣传的监管,杜绝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三则,要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让消费者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也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要轻信宣传,不要盲目跟风购买。在选择保健品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避免贪图便宜或者迷信产品的功效。市场需要有序和规范,消费者需要理性和警惕。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让“问题保健品”无处藏身,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使用保健品。(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