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行业如火如荼,年轻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广校园文化,进行公益助农,让人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敢试敢闯的年轻活力。
去年,微博曾发布“当代年轻人就业在关注什么”问卷数据:近万名受访大学生中,有61.6%的人就业时会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职业,只有38.4%选择完全不考虑。不少大学生还没毕业就进入了直播行业,一些直播平台也乐于将“大学生主播”作为噱头大肆推广。
无论是基于尝试新事物,抑或将其作为一种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做直播、当主播不是不能理解。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生走偏了直播之路而备受诟病。有人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人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人为保证直播时长,严重透支了身体,影响了学业;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
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直播只有被合理合规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正向价值,而“唯流量”的商业直播显然违背了这一前提,这正是学生直播易生乱象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也尚待提升,导致直播的时候容易走偏。所以,关于治理大学生直播乱象,该立规的立规,该引导的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主体不容忽视,即学校。这是因为,校园既是学生直播发生的场域,也是学生价值塑造的载体。当网络直播涌入校园、席卷学生,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当“闻风而动”,给出治本之策。比方说,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对照校园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审核把关机制,对学生直播的内容、时间进行把关,及时纠偏。如规定直播场合与时间,让学生对哪些场合和时间能播,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直播平台也应优化算法和人工审核机制,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主管部门应该明确网络直播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意直播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直播的违法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打着“学生”旗号制造噱头的机构和个人,要严肃审查、有责必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直播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其整体收入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果把直播当成致富捷径,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涨粉、引流上,那么不仅会“学无所成”,还可能在未来求职的路上扼腕长叹。也许到了求职季,这些大学生主播会面临这样的“残酷”事实:招聘单位不会根据“粉丝量”来定求职者的去或留,“榜一大哥”也大概率不会是招聘单位的HR。如果过于沉迷直播而忽视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大好青春年华被浪费,那就太可惜了。
直播是大学生群体向外界展示自我以及校园生活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不能被污染。对于正在直播的大学生们来说,要努力避免“唯流量是图”“金钱至上”的不当价值观和“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走红心理。毕竟,大学校园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理应多一些典雅的书卷气,少一些互联网的喧嚣嘈杂。(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