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已经拉开大幕,这也是高考的重头戏之一。一直以来有这样一句话,“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如今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考志愿填报也搭上了AI加持的顺风车,并逐渐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的新选择。通过输入考生的分数、位次、选科等基本信息,AI系统可以快速生成详细的选校方案,并提供“冲、稳、保”三种不同风险类型的志愿推荐及录取概率预测。这些系统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结合历年招生计划、录取分数、报考热度等指标,为考生提供个性化的志愿填报建议。
网友热议
“相比过去手工查询信息,AI报考工具通过筛选相关要素,能快速把想要的信息呈现给用户,从便利性上来讲,AI无疑是有用的。”
“高考报志愿是一种多方对赌行为,目前来看,这些AI应用的回答都是历史信息整合,无法为现在和未来做判断。”
全媒全解
完全靠“算法”?别盲目跟风!
2024年的高考报考季如期而至,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的报考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往年。202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达到巅峰,共计1342万人,其中复读生413万人左右,本科录取名额仅450万人,堪称“史上最卷”。
有分析就指出,“卷高考”之后“卷报考”成为新趋势。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已达9.5亿元,88.1%的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随着高考志愿报考行业付费需求的增加,其市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27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2.2亿元。在传统高考报考咨询机构之外,AI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促使AI厂商开始聚焦这一市场,推出形形色色的AI报考应用产品,争夺这片极具商业前景的处女地。今年,教育部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海量数据于一身,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伴随“国字号”产品的现身,百度、阿里、网易等厂商也纷纷完善既有的AI高考应用平台,共同形成一类报考特色应用。
AI填报志愿是怎样的流程呢?首先是数据收集与分析,AI系统会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单、兴趣爱好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历年录取数据和专业排名等信息进行整合和比对,系统可以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就是算法模型建立,基于大量历史数据以及相关领域知识,构建起一套完善且准确度较高的算法模型,模型包括机器学习算法、推荐算法等,实际运行中不断优化提升。最后再进行智能匹配与推荐,根据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经过处理后得到的结果,系统会将各种可能的专业和院校进行智能匹配和推荐。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系统可以给出最适合学生的志愿填报方案。
在志愿填报时,这些AI填报志愿产品虽然可以省去考生和家长搜集信息的时间,减少重复性、数据性的劳动,提高志愿填报的便捷性和效率。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仍存在争议。有分析就指出,AI系统生成的建议高度依赖于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现实中这些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或更新不及时,导致推荐结果不够准确。并且AI系统往往基于大量通用数据进行分析,但每个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是独特的,某些个性化需求可能无法被AI系统充分考虑。此外,AI系统在预测专业就业前景时可能受限于数据和算法的能力,无法全面考虑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匹配度等复杂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使用AI志愿填报服务需要提供大量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被不当处理或泄露,可能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一定风险。
教育部近日就发出提醒,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对于AI填报志愿也是如此,有相关专家的比喻就很形象,“打个比方,目前AI能取代专业医生问诊吗?显然不行。因为医生有他的经验,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生病了虽然可以网上检索各种信息,但更专业的服务就得挂号找医生。”
还有专家对AI填报志愿市场的“野蛮生长”产生担忧并指出,随着AI在志愿填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方面,需要加强对AI的科普,告诉大家无论是多么酷炫的技术,它都可能犯错,其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类似应用的监管,设立一定准入门槛。比如,要求提供志愿信息服务的厂商需具备一定资质,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同时还要严禁对AI作用夸大宣传,以免用户轻信,造成损失。(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