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用经络梳梳头,再打一段八段锦;上午泡一壶养生茶,工作或学习间隙拿艾草锤拍八虚;加餐首选黑芝麻、八珍糕等中式滋补零食;闲暇时与三五好友相约“针灸推拿养生局”,睡前半小时草本护肤加上热水泡脚……近年来,许多年轻人一猛子扎进“新中式养生”的大潮中。
所谓“新中式养生”,是指在传统中式养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养生方式,已迅速收获当代年轻人的喜爱——难怪有人调侃,从质疑养生到理解养生再到热爱养生,年轻人“养生血脉觉醒”。
网友热议
“90后已经在养生路上一路狂飙,保温杯里泡枸杞,吃着炸鸡喝着养生茶,别说,还真挺去火的。”
“养生概念崛起是好事,但产品定价也要合理,不能让消费者因为追求养生而被‘割韭菜’!”
全媒全解
养生“傍”上这届年轻人
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当代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成为养生界的“主力军”。202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等发起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18—35岁的年轻人消费榜单排名中,保健养生跻身第3名。另据2022年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
那“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小时候害怕看成绩单,长大后害怕看体检单”,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不少年轻人的心声。熬夜、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愈发普遍,更多人开始审视自身的生活进而作出调整,如何防病和调理身体成了关键,而向来以“治未病”见长的中医药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新中式养生”赢得年轻人的心,也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新中式养生不仅保留着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像水钻耳钉一样的装饰物,不仅提升了耳贴的美感,也有利于增强耳穴按压的刺激强度和效果,一经推出就获得不少好评;有的中医药老字号不再拘泥于“良药苦口”,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有的中医院积极推荐药膳食谱,都引来不少人争相打卡……当中医养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生活,备受年轻人青睐便也就在情理之中。
另外,“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作支撑。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您被“新中式养生”圈粉了吗》这篇评论里作了如下论述:“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是‘顺四时而养生’,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事半功倍:当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
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具体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切忌盲从。
中医养生的热度虽高,但背后也不乏一些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的情况。发布在大众新闻客户端上的文章《从质疑到理解再到真香,Z世代开启新中式养生》这样分析:前不久中药版酸梅汤在网络走红,伴随着多名医务工作者的出面提醒。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将药材放入酸奶中,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不难看出,不论是加入中药的“养生奶茶”,还是中药版酸梅汤,或是加入中药材的酸奶,是药三分毒,消费者都不应该忽略药物的特殊性和毒性,这些饮品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更不该被滥用。
而诸如“过度运动”“过度饮水”“过度降火”“过度进补”这类“伪养生”之道,不仅无益于自身健康,反而会给身体带来负担乃至伤害。此外,“吃着最贵的人参,熬着最贵的夜”这类行为也只是一种形式养生,自以为借助外力就可以弥补身体的损失,无异于自我安慰、掩耳盗铃。
荆楚网在评论《“晒背热”兴起,夏季养生不可盲从》一文中针对这些问题发表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加强科普宣传、强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媒体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讲座、发布科普文章等方式,普及三伏贴、晒背等养生方式的科学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政府还需加大对中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和劣质产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当然,“新中式养生”绝不仅限于泡脚、八段锦或晒背这些形式。放慢生活节奏,选择张弛有道、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都可归为此类。从去年开始“抱树疗法”悄然流行:抱抱一棵大树,成了年轻人一种心灵按摩。在抱树之外,逛公园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正经事。在经历了一整天高强度的紧张工作后,花20分钟时间在公园里四处走走,看花草虫鱼,感受微风吹过耳畔的韵律,谁不会被这样的自然力量治愈到?从这个角度看,“新中式养生”其实就是更好地爱自己。(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