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驾照、学习化妆穿搭、暑期旅行、置办电子产品……高考结束,不少准大一学生终于迎来放松时刻。有网友晒出自己的消费明细,电子设备上万元、化妆品护肤品上千元,“一周花了我妈半年工资”。
平心而论,大考之后放松一下乃至要点物质“犒赏”,无可厚非。无论是加持新技能,还是拓展眼界,都能有所获益。只是不知从何时起,所谓的“准大一账单”越来越长:电脑、平板、游戏机,“缺一不可”;省内游、国内游、全球游,越走越远……配置越来越全,档次越来越高,相互攀比与奢侈消费之风若隐若现,对一些家庭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负担,对孩子自身成长也不利。
“准大一账单”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当下很多孩子财商教育的缺失。财商是一种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形成的最佳时间段是青少年阶段。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了财商教育的启蒙。
不少孩子要么不清楚家庭经济状况,要么觉得这些“标配”是父母理所应当的责任,把家长当做“提款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却没有顾及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容易出现过度消费或不合理消费的行为。一旦父母不愿“买单”就无法接受,甚至闹得不欢而散。这样的观念不扭转,等其踏进大学校门之后,还会产生其他问题。
几年前,一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一度引发舆论热议。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遭到拒绝。当时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但她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觉得很委屈,便在网上发布求助帖。部分大学生因为过度消费得不到满足,甚至瞒着家长走上校园贷的歧路。公众纷纷呼吁要加强对大学生开展财商教育。
财商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能否结合生活实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实乃关键所系。换个角度看待,“准大一账单”的出现也不失为开展财商教育的契机。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和规划账单,让孩子搞清楚哪些消费是必需的、哪些没有必要,让孩子懂得取与舍、得与失,让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来参与家庭的消费决策。
另外,面对“准大一账单”,家长们不妨改变一下策略,让孩子趁着假期去打工。比如,孩子要买台电脑,家长可以出一半费用,另一半让孩子自己挣回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兑现了“准大一账单”,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并更加体谅父母,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和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都很有益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准大一账单”这道题的最佳答案,肯定不是“买买买”。如果能借着这个契机,上好这堂财商教育课,让孩子学会理性规划,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善莫大焉。(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