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声”意经——让有声书“声”入人心

2024-08-09 11:00:3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有声书市场真该好好管管了,内容这么露骨,还如此调侃人民警察!”近期,有听众反映,在某有声书平台上听到一部“劲爆”作品,该书不仅封面露骨,剧情内容更涉嫌打擦边球,播放量已超过90万次。

  如今,有声书的内容涵盖了网络热文、儿童读物、经典文学作品,乃至广播剧、慕课等多种形式。有声书市场满足了不同人群用耳朵“阅读”的需求,比如通勤路上眯着眼睛“充电”的上班族、睡前听故事的小朋友,等等。若是青少年误听了低俗的有声书,对其健康成长势必会带来恶劣影响。如何推动有声书市场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网友热议

  “要严格把关内容质量,平台该行动起来了!”

  “有声书的版权问题也值得重视,不需要‘脏’耳朵的有声书。”

  全媒全解

  让有声书“声”入人心

  包括播客、听书在内的多种在线付费音频产品被称为“声音经济”。近年来,利用碎片时间“听读”成为流行趋势,这条偏小众的内容赛道正在逐渐走向大众化,用户付费意愿增强。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声音经济”相关企业4万余家,三成以上公众有听书习惯,35.4%的用户选择付费订阅,预计用户规模将在2026年突破3.5亿,2028年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将增长至510亿元。在此发展势头下,一些有声书平台存在色情、低俗内容以及版权问题等乱象,遭到不少诟病。

  有声书市场部分内容“不堪入耳”、盗版难禁,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人日报在评论《遏制低俗侵权乱象,让网络视听产品向阳而生》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平台责任看,用户的入驻、发表作品等诸多环节缺乏有效审核机制;投诉举报反馈机制存在障碍,违规作品下架难、追责难;部分有声书平台为了提升用户数量、增强黏性,对打擦边球但能带来利益的内容持消极处置态度。

  从产业链角度看,有声书链条涉及原作者、主播、音频制作者、平台等多方主体,随着有声书付费时代的到来,利益诱惑之下难免有些环节“各显神通”。同时,作者版权意识不强,在签订合同时对授权内容、使用方式、收益分配等约定不明,为事后纠纷埋下隐患。

  从监管角度看,有声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涉及出版、广播、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尤其是该产业链主要存在于网上,不乏跨地区合作,传统的属地管理原则已无法适应这一新情况。此外,违规作品数量多,若不一一试听或接受公众举报,监管侧很难及时发现问题。

  广州日报在《网络平台当屏蔽低俗“噪声”》一文中则着重将矛头直指平台。“有声书平台上的作品,一般都是用户自主上传。内容存在问题,固然是主创的‘锅’,但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本该是内容关卡的‘守门人’。但从现实来看,一些平台明显未尽到把关责任,甚至有个别平台为了流量和利益刻意放松审核力度,导致一些不良内容和侵权作品堂而皇之地呈于首页。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生态失衡,最终受害的不仅是听众,行业也会受到牵连。”

  有声书用户基数大、上传内容数量多,不是审核缺位的理由。光明网在评论《有声书低俗、侵权内容频现,平台该行动起来了》里从技术层面讨论了如何纠偏有声书市场乱象。“事实上,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越来越成熟,平台完全可以加大投入,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更加精准地识别并过滤不良内容和侵权内容,提高审核效率与准确性。平台有责任且必须严格把关,对用户上传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杜绝低俗、侵权等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一个健康、安全的听书环境。同时,应设立明确的处罚机制,对发布不良内容的账号采取果断措施,如警告、限制功能乃至永久封禁。”

  “更高层面上,相关领域还需通过加强立法、实践处罚案例,提高侵权处罚的成本。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应规定和标准,加强监管,维护用户的权益,并且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监督和版权保护意识。”郑州晚报的评论文章《遏制有声书市场乱象要发出监管“强音”》从法律层面探讨了如何规范管理有声书市场。

  南方日报在《让清朗之声驱散低俗之音》一文中认为,从源头整治低俗之音,必须优化推荐机制和流量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平台和行业生态。该文这样阐述:“加大对优质主播、优质内容流量扶持力度,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有利于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坚决制止‘流量向恶’和‘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避免内容生产走入不正当竞争的误区。”

  有声书,其本质依然是书。面对市场化挑战,有声书市场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让这本“声”意经继续念下去,需业内各方共同探索、一起努力,让更多好作品能够“声”入人心。(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