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伪科普摆拍——健康科普,必须靠谱

2024-08-16 11:21:4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来,一些主打健康科普的“网红医生”账号逐步走红。这些账号背后有相应的运作链条:医生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并负责广告投放;再由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回复私信,通过能拉动网络流量的“话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一些“网红医生”背后的操作团队懂流量密码,在医疗健康知识方面却是“小白”,为求流量不惜“摆拍、编故事”,这种“伪科普摆拍”更容易让人步入误区。

网友热议

  “那些真正救死扶伤的医生哪有时间天天摆拍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些所谓的‘网红医生’为了流量毫无底线。”

    全媒全解

  健康科普,必须靠谱

  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已发展到了多个行业和群体,大量律师、教师、金融从业者、医生等专业人士纷纷站到这一风口上,他们自带专业性和权威性,能更快获得粉丝的信任与喜爱。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当前“网红医生”不少,其中一些属于真“网红”,他们靠敬业和实力取胜,并通过长期精心运作逐渐吸引人气。但也有不少“假网红医生”账号混杂其中,这些账号在非专业、非正规团队运作下,出现了一些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的“网红医生”。此类账号运用的“伪科普摆拍”操作,甚至会对人产生误导效果。

  从报道看,很多“网红医生”账号的表现令人惊诧。比如,在内容质量的控制层面存在问题,运营人员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把医学知识传递给社会大众。他们要么生吞活剥,不求甚解;要么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团队为了攒“爆款”,会主打“标题党”路线,或危言耸听,或贩卖焦虑,以吸引眼球。诸如“儿子谈的女朋友确诊,还能娶吗”“小情侣看病欺骗医生,不说实话有多可怕”“丈夫患病二十载,妻子始终不离不弃”等,这些话题和故事或许会引发关注,但却往往丢了专业知识,甚至为了好看的故事而不惜套用模板、编造情节。

  有分析指出,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科普知识,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刚性需求。然而鱼龙混杂的“网红医生”大批出现,一方面,不排除流量至上、故意制造惊悚效果的缘故;另一方面,可能也跟“内容输出与运营传播分离”有关,专业的医生顾不上、也没有认真把关,也就只好任由运营团队胡编乱造、信口开河了。长此以往,“伪科普摆拍”习惯了,不仅会损害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权威性,也会误导民众,甚至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网红医生”应当有底线、有边界,好在相关部门已经出手,着力整治乱象。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治理“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等行为。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在相关部门开展多项整治行动的同时,各大平台也在对有关账号进行封禁等处理。一些用“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的所谓“网红医生”、大V被封,栽了跟头。

  有专家建议,对于医疗直播“伪科普摆拍”乱象,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要特别注意网络的隐匿性和跨区域等特点,进一步明确平台的内部监管责任,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让医疗直播造假没有侥幸逃避监管的机会。同时,要严把准入关,并注重制度建设,构建医院、平台、监督部门等多方共同约束机制,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有分析认为,医疗机构和医生既然决定开通新媒体账号,就要郑重其事,多用点心思,多花点力气,让专业追求贯穿始终,真正起到传播健康知识的作用。再好的营销比不上好专业和好医德,对医疗科普类视频账号和自媒体来说,找回医者初心、坚守为医本质,才是长久之道。期待多方共同努力,将医疗直播打造成为医患沟通的好平台、医疗科普的好阵地。(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