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平台、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醒目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同时优化取消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免密支付”侵权问题的关注,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推动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共同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开通了免密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有媒体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误操作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
免密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资金安全风险。比如一些平台和商家在推广免密支付时,往往采用小字提示、默认勾选等方式,导致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该功能,当意识到问题并试图关闭该功能时,却往往面临操作复杂、难以下手等问题。这暴露出了一些平台在服务流程上的不合理和漏洞。
坦率地说,无论是“被免密”,还是“取消难”,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即利益驱使。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在用户交易支付中获取一定服务分成,电商平台会提升交易额,所以想方设法让用户多消费、多支付,不愿意用户取消免密支付功能。这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须简化取消程序,方便用户一键取消。
免密支付不能“免”掉安全。这既是一种常识认知,更为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制。根据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平台、商家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设置导致消费者不能全面有效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无法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一项服务,被其设置强行消费,则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理应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此前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
因此,各种平台切莫聪明反被聪明误,“取消免密支付就像取经路”,最终只会让消费者讨厌,从而选择“一辈子都不使用”。免密支付,能“一键开通”就要能“一键关闭”,不合理的“免密支付取消步骤”该改改了!
而针对用户“误点”,要有相应的技术和制度安排。稍不留神就会“误点”,而这种“免密+闪付”违背了消费者真实意愿,而且后续退货会面临举证难等问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容易“误点”现象,在技术层面进行修正和设防,并着力解决“误点”带来的退货难、退款难,将免密支付列入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
总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平台、商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醒目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同时优化取消流程,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关闭该功能。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免密支付”侵权问题的关注,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推动行业自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共同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