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智慧环保3个微专业迎来首批新生,上班族成为课堂主力。北林自然教育微专业一个班54人,35名来自校外。而且,据介绍,北林本学期开设的微专业课容量均在50人左右,受到了校内外学生的欢迎,报名截止前名额均被一抢而空。有关“微专业”的讨论也热度猛增,微专业,指的是高校在学生主修的专业学习之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供在校学生或社会人士选择和学习。
网友热议
“微专业的火热是令人欣喜的,但这也能够从侧面折射出许多专业还有待完善。”
“想学就可以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有用就学什么。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全媒全解
专业接地气,就更有人气
“微专业”之所以在高校中迅速火爆,并吸引了大量包括上班族在内的学生群体,原因并不难理解。微专业以其短而精、针对性强的特点,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快速学习、精准提升技能的需求。它允许学生或社会人士在不影响主修专业或工作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或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如此灵活性的方式使得微专业成为提升个人竞争力、拓宽知识边界的有效途径。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高校开设的微专业往往紧密贴合当前社会热点、行业发展趋势及未来就业市场需求。如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智慧环保等微专业,正是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学生提供了前瞻性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比如,2022年初,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联合推出“AI+X”微专业,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开始学习我国自主研发的编程平台;2023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家庭教育微专业首期开班,治愈家长的养娃焦虑,并在云端同步面向社会直播,为社会转型新时代下父母们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供思路……
此外,微专业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综合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有分析就指出,微专业的“微”无论是从时间要求还是内容安排上,负担都相对较小,契合了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节奏以及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心理。而且,从上文中高校微专业的举例不难看出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元化,比如,内容可以从科学技术到情感教育,形式可以从单一的校内授课转换到联合外部企业共同培养等,有利于专业的广度延展和深度纵横。
还有分析认为,微专业赚人气靠的是接地气。比如个别高校开设的“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其课程之一“公考实务”教授学生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此外还有公务礼仪、公文写作、行政思维与行政能力提升等应用性课程。微专业接地气,既能服务在校生日后高质量就业,也能让上班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当下,“微专业”已经越来越被广泛接纳和认可,并逐渐成为一种理念。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开始认可并重视这一教育形式,微专业的毕业证书或学习证明,成为求职者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凭证,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微专业以其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提供了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它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不过,也有质疑声音认为,被设置为微专业的选题如何确保可行性?能否让大多数学生上到感兴趣的微专业课程?有限的课时下又如何把握授课的深度和系统性?这些问题都有待思考和进一步解决。尽管微专业具有很高的工具性价值,对学生和公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高校开设微专业也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跟风。
正所谓“学无止境”,微专业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们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灵活学习、跨学科融合、终身学习以及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实现了高校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未来,微专业或会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期待它能惠及更多的人群。(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