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透视“啃老”背后的原因

2024-11-08 10:14:1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字里有料  

说起“啃老族”,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早年的网络流行词,然而作为一项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啃老现象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消失,反而呈现出许多新变化。  

媒体日前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工作数年,仍需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要靠老人给抚养费。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啃老现象亟须引起重视。  


网友热议  

”农村‘啃老风’得治,年轻人得自立,父母不能一味溺爱!  

”农村啃老之风,需以道德引导,法律制约,方能有序而治,此乃长久之策。”  


全媒全解  

透视“啃老”背后的原因  

传统定义中的啃老群体以城市青年为主。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农村啃老在20岁至4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都有覆盖,其中年轻人啃老主要表现为工作后入不敷出、在家待业等,而30岁以上的人群不乏靠父母买车、付房贷,部分父母还要拿出自己的养老钱贴补儿孙。除了“啃金钱”,“啃时间”更为常见。不少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将孩子交给父母养育,长辈花钱又费力。  

“啃老风”的背后,存在多方面因素。荆楚网在评论《正视“农村啃老”有序引导综合施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高消费的攀比心理让农村父母自愿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比如高价彩礼让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无法承担,此重担就落在了父母身上。久而久之,子女会认为接受父母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主观上的“就应该”,也存在客观上的“不得已”。刊发在半月谈的文章《部分农村啃老现象观察》通过调查发现,受近年经济形势影响,进城就业及创业增收压力增大,部分农村中青年认为不得不啃老。中部某县人民法院法官表示,农村中青年人进城后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既要养家糊口还要还房贷。近年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增多,部分是进城务工农民房贷断供,还有的是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小额贷款。  

一直以来,所谓“啃老”和“财富代际转移”两者之间的边界,就一直很含混。一般来说,财富确乎是会按照血缘承继等方式,从一代人转给下一代人。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财富”,与作为生存资源、生活资料的“钱”,终究是不一样的。有媒体认为,“啃老”之所以称之为“啃老”,就是因为其往往构成过度的财务侵占,会显著降低父母们的生活品质,带有一种“舍人为己”的狭隘利己主义倾向。这在道义层面,天然是存在巨大瑕疵的。  

但也有媒体从相反的角度认为,农村啃老未必不是塞翁失马。广州日报评论《“农村啃老”现象须正视》这样分析:“那些一直在农村或者从城市回到农村的中青年人,能够在农村周边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哪怕比外面打工少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父母经济负担,又能常伴父母左右,如此也算一举两得。”  

另外,该文还认为,怎样帮助更多农村中青年就业比摇头叹息、一味谴责更有意义。譬如,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轻纺、食品加工、手工制品等产业在县域布局,以便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深入挖掘县域经济潜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  

与“啃老”相对的,国内近年还涌现出一批被称为“全职儿女”的群体,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比如陪父母看病、旅行,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  

网上对“全职儿女”的看法众说纷纭。有人将其比作啃老族,认为他们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青年的自主选择,有其合理性,是当代青年寻求自我调整和成长的新路径。红网通过《对“全职儿女”多些包容,青年有权按下生活“缓冲键”》这篇评论对后者的观点点赞。  

对于如何遏制“啃老风”,云南网在评论《多管齐下遏制“啃老风”》没有简单概括论述,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以展开:“对于进城之后经济压力过大、自身难以承受而不得已啃老的年轻人,地方政府需要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在提供保障性住房、普惠制教育等方面,让他们经济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同时增添措施促进年轻人进城后收入稳定,为他们注入不啃老的强大‘底气’。”  

对于依赖父母思想严重、习惯于自己躺平却要向父母伸手的“啃老族”,则要强化“知恩图报”“赡养父母”等传统观念的正向引导,激励群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南方日报则认为,从源头解决啃老难题,需要青年与社会双向奔赴。其评论《化解“农村啃老”需双向发力》详细列举了一些具有操作空间的建议:“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青年打开就业新天地;持续引导降低农村婚姻综合成本,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青年婚育压力;解决好青年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每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层原因。包括“啃老”现象在内,更应看到的是年轻一代的“负担”,和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不妨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斥责,先让舆论环境轻松平和,再共同寻找更加全面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许才能真正地帮助年轻人走出困境,全家老少也都会成为受益者。 (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