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引发关注。很多消费者反映,自己默认的付款方式莫名其妙变成了“先用后付”,不用输密码、刷脸或刷指纹确认就直接下单了。有的消费者只是想收藏商品或先添加到购物车,方便比价和统一结算,却变成了直接下单;也有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以“先用后付”的方式购买过商品,驿站里都是自家包裹不说,后续还产生了违约金和逾期费用。
有分析指出,“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确实有利于促进交易。不过与此同时,一些利用此支付模式的“套路”也随之而来。相关报道中就提到,由于“先用后付”的“一键购买”下单方式和原来的结算流程不一样,造成下错订单、被收取逾期费用等不好的消费体验。“先用后付”之后,如果消费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将会面临逾期费用和信用损失,但平台没有很好地向消费者充分提示此类复杂金融产品的性质和逾期后果。
显而易见的是,“先用后付”模式的核心在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无需立即支付款项,而是可以在收到商品或享受服务后的某个时间段内再进行支付。这一模式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面对紧急需求或资金紧张时,能够减轻消费者的即时支付压力。
不过在便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风险。要知道,部分平台在推广“先用后付”时,存在诱导消费者默认选择该支付方式的情况。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该模式规则和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就可能因误操作或疏忽而直接下单,导致不必要的消费和后续支付压力。同时,“先用后付”模式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过度消费和冲动购物行为。由于无需立即支付,消费者可能更容易忽视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财务状况,从而陷入消费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消费者在使用“先用后付”模式时,由于未能及时关注订单状态和支付提醒,导致产生违约金和逾期费用。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对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先用后付”模式的运营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平台推出新支付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初衷是好的,但在推出新模式的同时,也要考虑周全,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想到,在出现问题后,也应当及时进行完善。因此,平台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明确告知消费者该模式的规则和潜在风险,确保消费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此外,平台应优化支付流程,避免诱导消费者默认选择“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同时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切换功能。(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