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优绩主义 不要再搞“内卷”了

2024-12-20 11:10: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优绩主义”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从带货主播提出“有时是不是该反思下自己,这么多年工资涨了没,工作是否真正用心了”的问题,到拥有800万粉丝的网红对“00后找不到工作”加以嘲讽;从16岁中学生获正高职称,到拥有四个博士学位的95后正研究员,再到大学选课的“红黑榜”……一系列事件,引发社会对优绩主义及其背后单一成功观的审视。

优绩主义指的是以能力和成就为评判标准的价值体系,在这套体系里,各种社会资源、地位,都应依据个人能力和成就进行分配,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学历、职位、收入等。简言之,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才能,努力学习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

 

网友热议

“不少人痛恨优绩主义,实质上是对背后隐藏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开的焦虑和担忧。”

“成功不是‘卷’出来的,多元发展才是王道!”

 

全媒全解

不要再搞“内卷”了

学生时代,我们即便没接触过“优绩主义”这个词,也多少都听过优绩主义的观点:“要靠实力说话”“努力就会有回报”“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些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让许多人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见识、创造更大的世界。优绩观念就像催人奋进的阶梯,能产生激励人心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绩主义逐渐走向极端,引发职场、教育等领域的“内卷”现象。优绩主义在职场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在“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成功定义下,职场精英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升职加薪,长时间加班成为常态,甚至出现“榨干”自己的现象。这种“内卷”文化让职场人士身心俱疲。

在教育领域,优绩主义同样造成不小困扰。分数被视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毕竟,人人都想追求优秀,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的结果却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优绩主义的标准,在筛选出一批“成功者”的同时,不可避免也给另一批人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就拿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成都某中学设立“学霸就餐区”一事来说,年轻人对优绩主义的讨论与反思,在舆论场上激起层层涟漪。“学霸分区就餐”为何不妥?红网有评论直指“优绩主义现象”是深因——优绩主义虽然倡导努力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但在现实实践中难免陷入内卷,使人耗费心力却又碌碌无为。而从内涵来看,“以高低论英雄”倘若把握不好分寸,高低难免演变为差异甚至等级,又有将宁静致远的“象牙塔”变为优胜劣汰的“狩猎场”的风险,也因此为公众所抵制。

这则新闻让笔者又想到不久前的另一件事,浙大官微推送了《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一文,宣传竺可桢奖学金得主,文章在浙大校内和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学生已经沦落到用分子分母来衡量了吗?”“这个数字是冰冷的,他甚至给人一种自己做的努力都被毫不在意地泯灭掉的感觉。”

两个新闻放在一起,更具某种意味。能考上浙大的,都是各个省份高考的佼佼者,不乏就有“学霸就餐区”的座上宾。而“学霸就餐区”何尝不是将普通学生当分母呢?

同样是红网的评论,《优绩主义的种子,长不出好的教育》这篇文章在分析这两个事例时指出,“优绩主义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害的,即使我们可能一时站在浪头上,成为受益者,但‘后浪’很快又会将你以同样的方式狠狠拍下。因此,不能只在利益受损时才反对优绩主义。”这对于教育的警示则是普遍的,这不仅仅是如何激励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走偏、异化的问题,需要追责,更需要反省。

“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时节,秋菊不该拿去陪衬春天的海棠”。实际上,我们并不反对优绩本身,而是反对优绩主义所倡导的单一“成功观”和它所导致的高度“内卷”下的焦虑和倦怠,以及四处弥漫着的对“平凡”人生的畏惧或蔑视。这种观念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发展空间,还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倦怠。

正如中国青年报在评论《人不是竞争工具,不要“困”在优绩主义里》里所言,人生是一场远行,外在的成绩、成就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想要少点焦虑和急躁,我们可以建立起多元的自我价值体系。”对年轻人来说,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社交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等,都是让自我价值更稳固的重要途径。另外,学校、社会不要过度宣传优绩主义。

笔者就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尽管优绩主义是巨大的漩涡,卷走了生命的可能性,但个体微小而持续地向内探索,终会让花成花、树成树。(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