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气”,通常是指无燃气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在非法经营网点出售的瓶装液化石油气,是诱发燃气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前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区,消费者出于价格便宜、送货上门等考虑购买非法“黑气”。由于交易链条长,加上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打击“黑气”尚存不少难题。
网友热议
“‘黑气’中可能混入二甲醚等杂质,以降低成本,但这会腐蚀密封用的橡胶圈,增加液化石油气泄漏的风险。”
“‘黑气’的危害性很多也很可怕,应加强打击力度,确保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媒全解
打击“黑气”,守护“瓶”安
“黑气”源于非法经营,不仅缺乏合法证照,而且产品质量低下,常使用老旧钢瓶进行灌装,安全隐患显而易见。此外,其销售方式也极为隐蔽,多隐藏在民居之中,通过村口小卖部进行销售,并利用微型车作为流动仓库以逃避检查和送气。
就日常生活而言,“黑气”像是一枚“定时炸弹”。由于非法经营者使用的钢瓶多为超期瓶、报废瓶,这些钢瓶的安全性能无法得到保障,随时可能诱发安全事故。一些非法经营者可能为了牟利而在液化气中加入大量二甲醚等杂质,这不仅导致燃气质量下降,还可能导致气瓶更容易发生泄漏,产生安全隐患。更关键的是,非法经营者在居民区、农村等隐蔽地点设立气瓶库,这些地点往往缺乏安全设施和安全距离,一旦发生事故将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的安全。同时,非法经营者兜售或赠送的减压阀、连接管等配件大多为不合格产品,使用后安全无法保证。此外,非法经营者多为非专业人士,无法提供专业的安全检查服务,导致用户可能一直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使用燃气,难以及时排查解决隐患。
2024年以来,各地相继查处多起违规储存和售卖“黑气”案件:9月,江西九江市柴桑区有关部门捣毁3处“黑气瓶”非法储存窝点,查获“黑气瓶”177个;6月,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燃气联合执法专班在一居民区、学校及农贸市场合围区域,现场收缴“黑气瓶”75个;3月,广西柳州柳南区城管执法局联合多部门查处一处“黑气”窝点,查获装满气的“黑气瓶”17个……
关于“黑气”如何流入市场?有媒体近日报道称,某地15公斤气罐正规市场价为110元,但在不法商贩手中会便宜10元左右。一些不法商贩在燃气中掺二甲醚,在钢瓶阀门上动手脚,让火看上去很旺,但二甲醚会严重腐蚀钢瓶的橡胶密封圈,导致钢瓶阀门漏气,造成安全隐患。作为源头端的液化气站,为何愿意低价向不法商贩供货?一名基层液化气站负责人表示,一些不法商贩曾是液化气站的送气员,在长期送气过程中积累了“客户”资源,后来自立门户。这些人熟悉用户地址、送气周期需求,加上储存、运输没有安全规范操作,因此能够节省成本低价销售。如果液化气站不按批发价给他们供货,他们就会带着“客户”资源到其他气站充装。
对此,有专业人士建议,应为群众设立购买液化气系统平台,根据用户需求由液化气站直接接单、配送及安装,实行“一送一检”,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遏制中间商低价竞争。应进一步明确液化气经营者的资质要求并定期举办培训考试,鼓励液化气站吸纳重新获得资质的商贩进行液化气瓶配送和安装,铲除不法商贩的滋生土壤。
有分析还指出,瓶装液化气安全管理涉及应急、市监、城管、住建、交通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协调监管机制,“九龙治水”难题仍存。比如,从气源上看,燃气公司通常管不了液化石油气,只能向主管部门报停管道气;从管理单位看,燃气安全主管单位主要是住建部门,能垂直管理的应急部门一般只在事后介入。目前,全国多地尚未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监管机制,行政执法“碎片化”问题突出,监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关于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和“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切实履行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监管职责。但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由于缺少专业的监督人员,一些郊区或者城中村的液化气安全保障工作流于形式。对此,专家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执法责任和监管边界,理顺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积极推动基层末梢安全生产专项监管,探索多部门联动等监管机制。
消费者在购买罐装气时,也应擦亮眼睛。有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首先要确认厂家是否正规有资质,查看罐体是否有钢印及溯源二维码;日常保持开窗通风,注意灶具更换年限;出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关闭阀门,在安全的地方拨打救援电话。(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