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料
1月7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提到,“制高点”误为“至高点”,“电光石火”误为“电光火石”,“跻身”误为“挤身”,“花甲”误为“古稀”,“松弛感”误为“松驰感”,“曈曈”误为“瞳瞳”,“过渡”误为“过度”,“侦察”误为“侦查”,“果腹”误为“裹腹”,“脑卒中”的“卒中(cùzhòng)”误读为zúzhōnɡ。
这些被评出的语文差错,往往也是现实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或许,一年一度的文字纠错,能够改变、影响的人有限,但其发布的意义依旧十分深远。快来看看自己有没有出错吧!
网友热议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汉字之美,贵在严谨,尊重汉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快来‘咬文嚼字’吧!”
“在《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中,错别字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反映出当前语文教育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存在不足。学生对于汉字的字形、字义掌握不牢固,导致在实际书写和阅读中频繁出现错别字。”
全媒全解
规范用语必须“咬文嚼字”
年度“语文差错”早已是老面孔了。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杂志便开始向社会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迄今已有19年。它就像啄木鸟,乐此不疲地敲打、纠错,当好“语言医生”;也像一堂语文课,面向社会普及语言知识,激发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涵盖了较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其中一些还撷取于相关的年度重大事件,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比如,“松弛感”误为“松驰感”,而“松弛感”正是不久前《咬文嚼字》公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如今,人们对“松弛感”的重视和讨论背后,其实是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和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
2024年巴黎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相关报道成为焦点,其中一些语文差错也格外“惹眼”。比如巴黎奥运会上体育健儿激烈比赛的精彩瞬间常被媒体误称为“电光火石”,正确说法则应是“电光石火”。
再比如,在一些国际新闻报道中,“过渡”屡屡被误为“过度”。2024年,不少国家都上演了政权更迭,“过渡政府”等词频现相关报道,不少媒体把“过渡”误写成“过度”。
文字表达不规范,存在诸多危害。正观新闻在其快评《十大语文差错发布,这样的“咬文嚼字”应多一些》这样论述:“往小了说,若在课堂上,老师使用错误文字,会于无形中改变青少年语言表达和习惯,负面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往大了说,若新闻媒体发布报道时,出现不规范文字,不仅会削弱自身权威性与公信力,也会导致受众接收到错误文字信息,无助于文字表达的规范性与长远发展。”
正因为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典型性,及时纠偏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有利于防止相关语言错误用法进一步谬传,还有助于从整体上净化语言环境,更好保护我们的母语。此外,这其实也是在为一面面万众瞩目的时代之镜拂灰掸尘,让人们在对重大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过程中避免“浮云”遮望眼——这是工人日报评论《公布“年度语文差错”也是传承母语文明的契机》传递的观点。
那么,为何语文差错层出不穷?红网在评论《2024十大语文差错发布:守护母语生态是一场“接力赛”》里总结道:“浮躁心态首当其冲。在快节奏时代,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急于发声、抢先报道,往往无暇仔细斟酌词句。为抢流量、博眼球,文字被随意拼凑,错别字、用词不当等问题纷至沓来。这种一味求快不求精的做法,让语文规范在喧嚣中摇摇欲坠。再者,知识短板不容忽视。新领域不断拓展,旧知识却未扎实掌握。面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许多人缺乏基本的语词辨析能力;传统词汇的正确用法,也在疏于学习中被遗忘。”
该篇文章特地指出,“语文差错”的发布,不应只是一年一度的短暂关注,而应成为全社会反思语文运用的契机。为此,“媒体应担起‘把关人’重任,以专业态度对待文字,在热点追踪中慢下来,为社会树立语文规范标杆。学校教育要革新,强化语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母语运用的敏感度与精准度,从娃娃抓起,夯实语文根基。个人在日常交流、网络发言中,也应时刻自省,养成查字典、究词源的习惯,以敬畏之心对待母语。”
眼下,网络上新词迭出、热梗泛滥、错漏百出的内容横行,“文字失语症”、提笔忘字等现象亦引起广泛担忧。应当承认,与时俱进、新陈代谢本就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但更应看到,横竖撇捺中有规范、有规矩、有文化。当然,文字规范,非一日之功;纠偏之举,须持之以恒。发布语文差错,应该成为全社会反思的契机——提醒、警示公众关注汉字文化,并以敬畏之心对待汉字。从这个角度说,类似的“啄木鸟”“语文课”多多益善。(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