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毕业生去蓝翔学习厨艺”一事引发网友热议。当事人佟洁琼在来到蓝翔之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与政策工作。2024年底,佟洁琼在经历一轮工作变化后,决定做些“有意义的事儿”。她表示,决定来蓝翔进修厨艺,是为了“做一些让自己内心愉悦的事,也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多一份底气”。
佟洁琼仅仅是在失业的空档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学习厨艺充实自我。然而,部分媒体、自媒体在转发时却大肆渲染,使读者误以为这位清华硕士准备转行当厨师。“人才浪费”“学历贬值”“内卷”等话题随之被点燃,也进一步激发大众的焦虑情绪。
就事论事而言,似乎是这么一回事,又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极具话题性的表述,虽能吸引眼球,却也难免因“删繁就简”而存在误导。在清华女硕士学厨艺一事中,报道角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值得商榷:
首先,未能完整清晰地呈现事件结果。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位女硕士是“学厨艺”还是“当厨师”。如果报道标题为“清华女硕士失业后到蓝翔进修厨艺,充实生活”,可能会让人称赞她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而如果是“清华女硕士失业后到蓝翔学厨师”,则容易引发悲观情绪,甚至出现反向论调:“连清华毕业生都来学厨师了,那我们这些厨师该怎么办?”或者“清华毕业都没工作,还读什么大学?”事件的最终走向对舆论情绪具有重要影响,而部分媒体却未明确交代事实,反而模糊真相,引发误解。
其二,将“清华”和“蓝翔”的反差当成营销点,暗示“清华毕业生”去“蓝翔技校”是不体面的行为。这种倾向不仅固化了社会的刻板印象,还加重了学历歧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追求热爱的自由和权利,这无关学历,更无关体面。在人生的空档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既是自我调节,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接纳。媒体本应聚焦于其乐观向上的态度,而非刻意强调当事人的学历背景,制造无谓的落差感。
从一份工作到下一份工作,中间的“空档期”“衔接期”,是个微妙的时段。在这期间,有人抓紧补觉、彻底放空,有人说走就走、四处旅行,也有人培养兴趣、消遣时光……佟洁琼出于兴趣去技校学习厨艺,与那些去夜校、培训班里学习插花、烘焙、画画、摄影的年轻人并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佟洁琼的故事也是对当前职业选择多样性的生动诠释。她在“职场空窗期”学习了厨艺,同样也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个人账号——让更多人认识了自己、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对于拓展今后的职业选择,也是宝贵的积累。希望我们的媒体能更加敏锐地触及社会的神经脉络,回应百姓关切,直面民生需求,而不是陷入争夺流量的怪圈。(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