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料
随着寒假开始、春节将临,许多年轻人与实际亲人相处的时间也悄然来临。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不少年轻人有实际亲人却爱看“电子亲人”,许多“电子亲人”网红博主在一年内涨粉几十万,活跃度高的“活粉”比例惊人。所谓“电子亲人”,其实是一种虚拟的人设,可以是视频博主,也可以是游戏人物。许多年轻人将“电子亲人”作为倾诉对象、情感寄托,以此缓解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网友热议
“过度依赖于虚拟世界,就容易忽视与亲人进行深度对话的重要性,从而错过了理解彼此、增进感情的机会。”
“只要能够帮助自我进行疗愈,就不必羞于承认和简单否定它们的价值。”
全媒全解
云认亲,一种自我疗愈
当下,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浮现:不少年轻人宁愿将情感寄托于“电子亲人”,即那些在网络上活跃的视频博主或游戏人物,而非身边的实际亲人。“电子亲人”作为一种新兴的虚拟人设,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一些博主或游戏人物通过精心策划的内容、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以及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主题,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他们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出口,更成为了他们情感上的寄托和慰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业、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而“电子亲人”则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他们缓解压力、寻找情感共鸣的避风港。
其实,这种现象暴露出了现代年轻人在情感需求上的某些缺失。尽管身边有实际亲人,但年轻人却选择将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家庭关系的疏离感。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年轻人可能缺乏与家人深入交流的机会,导致情感上的隔阂和疏离。而“电子亲人”则以其亲切、易接近的形象,填补了这一情感空白,成为了年轻人情感上的替代品。
此外,当亲子双方出现代沟、观念差异等问题时,如果缺乏沟通交流的技巧与耐心,“电子亲人”不发牢骚、不会生气,就显得比亲人更像亲人,也自然会更受年轻人喜爱。年轻人对这种更轻松自在亲情关系的渴望,也要被读懂。
不过,对于“电子亲人”提供的情感慰藉和情绪价值,也有人感到不以为然,认为“都是演员”“这就是人家博主的工作,逗粉丝玩来获得收益,我看这些孩子和‘一笑倾城’的中老年粉丝没什么区别”。有分析就指出,这些批评和调侃也不无道理,因为无论“电子亲人”再怎么优质可亲,终归只是一款音视频节目,它无法代替真实的、深度的人际关系。从前,网友常把热衷于浏览宠物视频的行为叫做“云养猫”“云养狗”。如果类比起来,网友所谓喜欢“电子亲人”,大概也可以视为“云认亲”。
更有分析指出,不少“电子亲人”正是靠打“亲情牌”来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这些“电子亲人”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为的就是讨好屏幕前的“家人们”,却并不对“家人们”的现实生活负责。这一点也需要年轻人的更多理解和体悟。
还有声音认为,“电子亲人”带来的影响需要警惕。首先,过度依赖“电子亲人”可能导致年轻人与家人、朋友等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变得疏离。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可能会削弱与现实世界建立深层次联系的能力。其次,虽然“电子亲人”能提供情感慰藉,但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年轻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逃避而非面对,从而加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电子亲人”可能传播不良价值观或行为模式,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在社交媒体上与“电子亲人”互动时,年轻人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从而面临网络安全风险。
针对“电子亲人”现象,应从中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建议称,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剖析彼此难以亲近的真正原因,达到更多的共情,进而设法改善家庭关系。可是这又谈何容易。说到底,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在家庭关系中感到“受创伤”“有挫败感”,这对当事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孩童固然很难应对,成年人也同样有难以化解的怨怼。因此,不妨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既不鼓吹“电子亲人”,又不简单否定它。应当看到,对有些人而言,通过“电子亲人”实现自我疗愈,未尝不是一种选择。(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