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幽灵民宿 到底谁在“捣鬼”

2025-03-21 11:04:5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幽灵民宿”是近年来随着民宿行业快速发展而衍生出的乱象,指在线平台上展示的虚假房源或无法正常入住的民宿。这类民宿往往通过虚假信息吸引消费者,实际却存在欺诈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有消费者质疑,问题房源为何能在平台上线;还有消费者反映,退款理赔门槛较高,被迫吃下“哑巴亏”……这些情况都值得重视。

网友热议

“民宿乱象得管管,大家也得提高警惕啊!订民宿时多查查评价,看看位置,别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幽灵民宿的存在提醒我们,任何行业的快速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

全媒全解

到底谁在“捣鬼”

幽灵民宿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平台上看到的地址、图片、描述,可能完全是假的。比如,有些民宿打着“距离火车站几百米”的旗号,实际却在几十公里外的郊区;还有的图片看起来光鲜亮丽,到了现场却发现是脏乱差的群租房,甚至连窗户都没有。更夸张的是,有些订单根本就没被商家收到,消费者到了才发现“这房子根本不存在”。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幽灵民宿”的消费纠纷屡屡见诸网络投诉平台。有的地址模糊不清,有的房型“货不对板”,甚至有的连订单都是假的。近期,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幽灵民宿”消费纠纷案件。此前,原告孙先生在某APP平台上成功预订民宿,临时被告知无法入住。更让人咋舌的是,不仅民宿没有订单中展示的房型,竟然也从未接到过平台订单。这一事件导致孙先生及家人外出期间被迫多次更换酒店。最终,朝阳法院一审判决提供预订服务的旅行社赔偿损失3500余元。

为何“幽灵民宿”的乱象屡见不鲜,梳理原因不难发现,“幽灵民宿”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平台是幽灵民宿滋生的温床。很多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利润,对商家的审核形同虚设。比如,在某地,经营短租住房需要提供六大证件,包括房屋产权证、业主身份证明、治安责任保证书等。但有些平台即使这些证件缺失,也能让房源顺利上线。更离谱的是,有些平台只做线上审核,根本不核实房源的真实性,甚至连地址都懒得查。这种“甩手掌柜”的态度,直接助长了“幽灵民宿”的泛滥。

与此同时,民宿行业的监管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比如,民宿到底算“短期租赁”还是“旅馆业”?很多地方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导致了多头监管和权责不清。基层执法部门往往因为职责不明,不愿意主动介入。这种模糊性让“幽灵民宿”有了可乘之机,商家可以轻松绕过监管,继续“作妖”。

逐利是商家的本能,但“幽灵民宿”的商家显然已经突破了底线。他们利用平台的漏洞和监管的空白,通过虚假信息牟利。比如,有些商家故意填写假地址,或者用模糊的描述误导消费者。只要不被举报,就能继续赚黑心钱。而一旦被查,也往往能迅速转移阵地,继续经营。

只是“幽灵民宿”最终苦了消费者,消费者在预订时只能依赖平台提供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完全掌握在商家和平台手中。消费者缺乏有效的核实手段,只能被动接受。即使发现问题,很多消费者也会因为维权成本高而选择忍气吞声。这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助长了“幽灵民宿”的气焰。

更令人担忧的是,“幽灵民宿”乱象既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潜藏着安全隐患。有律师提醒,有的“幽灵民宿”既无工商登记手续也未到派出所备案,民宿内的消防设施、卫生和安全保障条件等也达不到旅游住宿标准,旅客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障。

治理“幽灵民宿”必须从多方面下手,有专业建议指出,平台是消费者接触民宿的第一道关卡,必须对商家的资质和房源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同时,相关部门需要通过立法明确民宿的定义和经营规范,填补法律空白。比如,2023年2月实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执法力度,建立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确保监管措施落地。只有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才能震慑那些心存侥幸的商家。

有央媒就评论道,民宿连着八方游客体验的“刚需”,是游客深入了解旅行目的地风土人情的“中转站”之一,也是释放文旅消费潜力的重要抓手。绝不能让部分不良商家将民宿当成“投机”的暴利工具。清除“幽灵民宿”,必须系统性治理相关灰色利益链。这是数字时代消费者拥抱“诗与远方”的美好期待,也是法治护航文旅消费的必然要求。(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