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老祖宗“开怼”——对AI“魔改”不能一笑了之

2025-03-28 11:13:3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早上被王羲之骂,中午被赵孟頫骂,下午被宋徽宗骂,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骂……”不少网友开玩笑说,自己天天在手机上“挨老祖宗的骂”。这就是最近爆火的“老祖宗回答我”挑战。

在AI助力下,一个个历史人物“活”起来“动”起来,他们不复书本中平面冰冷、正襟危坐的形象,而是说着网络热梗,以咆哮式的情绪化表达向屏幕前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种画面诙谐、语言魔性、反差感拉满的爆改一下子俘获了众多网友的心。随即,不少官方账号如消防、警察、博物馆、文旅也连夜“套公式”进行科普、宣传。

网友热议

“这老祖宗回答挺有趣!要是咱们多了解历史,也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嘛!”

“AI生成视频,创意脚本才是灵魂,分镜图片和生成视频也很重要,不然人物风格环境不一致,再好玩的形式也救不了内容的空洞和浮躁。”

全媒全解

对AI“魔改”不能一笑了之

古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千百年后,他们会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再见一面”。这些当然都不是古代名人们的发言,而是现代网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杜撰。究其本质,实际上是通过使用AI技术让历史人物以教科书上的形象“原地复活”,用现代化、网络化的语言进行大力输出。就连这一系列视频中高频次出现的经典台词,“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为什么)”,都是出自一位游戏主播的直播片段。可以说,这样娱乐性、争议性的“反权威叙事”,是相当具有Z世代网络文化特色的一种传播范式。

AI技术为历史人物赋予了鲜活的面孔,让传统文化有了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过去严肃的历史教育常让年轻人感到疏离,而“回答我”系列视频用反差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李白吐槽写诗压力大,孙悟空抱怨被误认为是武松打虎,观众在笑声中自然吸收了历史知识点。正如有网友所言,“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大脑”。这种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历史从遥不可及的书本走入日常生活。《北京日报》评价这种“知识暴力入脑”是寓教于乐的尝试,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娱乐化传播的教育价值。

红星新闻则从更普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文化现象——就像很多古人“暴躁”的自我辩护,本质上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的无奈与心酸。这些历史解说不一定准确,却也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启发:对历史不妨多一些了解之同情。“当然,历史文化被现代表达所捕捉,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哪怕有一天这个梗渐渐被人们抛弃,但千变万化的网络还是会找到新的视角,创造下一个热点。而这种调侃、解构的玩法,如果能引发深一层的历史反思和命运共鸣,才是更大的收获。”

但热闹背后仍需警惕过度娱乐化的风险。部分视频为追求流量,将历史人物简化为搞笑素材。唐伯虎怼人、梵高玩梗的设定虽然有趣,却可能模糊历史的真实面貌。要警惕有受众误将戏说内容当作史实等情况发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提到的“情感同频共振”固然重要,但若只顾迎合网络趣味,历史的厚重感容易被消解。就像前些年某地博物馆将文物拟人化引发争议一样,创新与尊重之间的平衡始终是难题。

中国经济网在评论《AI“复活”历史人物“代言”要有边界感》里指出,使用AI技术要秉持向善原则,创新表达不能乱来,更不能“胡说八道”。“魔改”经典现象曾引发争议。比如,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厚颜无耻”的经典场面,被AI“魔改”后,丞相不骂了,他举起一把手枪,喝着红酒,打着手机。“如果只图形式新颖有趣,趣味科普就可能沦为花式恶搞,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此,虽不必紧张过度,但正确引导很有必要。”

那么,如何确保“复活”古人的学识“含金量”?怎样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之间找到平衡?该文章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创作者更加专业,秉持正确史观,引导观众从“看个热闹”转向“探个门道”。

官方账号集体“玩梗”同样需要掌握好度。消防部门用古人语气科普安全知识,文旅部门让历史名人当导游,这种快速跟风在短时间内的确能蹭到流量,但易落入同质化陷阱。《齐鲁晚报》提醒“文旅宣传莫止于追梗”,正戳中当下营销的痛点。淄博烧烤、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案例证明,只有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文化深耕,才能真正留住人心。若每个城市都让“老祖宗”千篇一律地喊“回答我”,再新鲜的创意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赛博世界的一声声“回答我”,在狂欢之后还能剩下些什么?如果真能引发一些思考,那应该是引导大家思考着如何去面对浩瀚的历史、如何回答来自时空深处的提问、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传统文化。只有让曾经不可触及的历史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现代人心中生根、绽放新芽,AI创作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更为丰富有益的体验。(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