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好房子——住有优居,幸福感爆棚

2025-04-04 11:22:5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好房子”的标准来了。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规范明确,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提高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提高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提高阳台等临空处栏杆高度;要求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到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要求空调室外机安装在专用平台;规定了不同气候区供暖、空调设施设置要求等。

网友热议

“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看,不管是住宅标准的不断优化,还是市场端的不断创新,都在昭示一种常识:更好满足人的需求的房子,就是‘好房子’。”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表达:让每个人在城市的细节里,都能触摸到美好生活的质地。”

全媒全解

住有优居,幸福感爆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住宅项目规范》,以“好房子”标准为核心展开的制度设计,绝非简单的技术参数调整,这份包含层高提升、适老设施、声光环境等九大要点的规范文本,恰似一把标尺丈量着当代中国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跃迁的轨迹,折射出居住文明的全新坐标。

有分析就指出,当住宅层高标准从2.8米提升至3米,这20厘米的垂直空间突破具有象征意义。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5%的今天,建筑规范正从数量型标准向质量型标准转型。有实测数据显示,层高每增加10厘米,室内空间感提升15%,自然采光效率提高8%,这种数据跃升背后是居住体验的几何级优化。

在这些标准中,还突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即“好房子”应当是适老化的,对老年人友好的,例如电梯配置要求覆盖4层及以上住宅。据第七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适老化改造需求倒逼建筑设计革新。此前曾有报道称,上海某小区加装电梯后,老年住户日均出行频次提升2.3次,社区活力指数上升40%。此外,卫生间便器和洗浴器旁应设扶手或预留安装条件;提高户门、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要求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1个无障碍公共出入口,方便搀扶老年人进入或乘坐轮椅进出等,都体现了老年人视角,更精准照拂老年人群体的居住需求。同时,考虑到国内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这类住宅设计细节上的适老化就更重要了。去年底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在“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中就专门要求,加快适老住宅建设,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有专业分析认为,新版住宅标准突出了适老化特征,但这是“普适”的要求,并不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住宅”的规定。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外有一些专门面向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住宅和养老社区,这类住宅和社区的相关设计及建设,更加突出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照。这或许也是中国住房市场创新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除了适老化,一些技术参数的人文温度也明显提升。墙体隔声量提升至50分贝的技术指标,对应着对私人生活疆域的尊重。有专业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对噪音投诉中,邻里噪音占比达67%。看似冰冷的声学参数,实则是构建现代社区文明的物理防线,让“群居不相扰”的理想照进现实;阳台栏杆高度从1.05米提升至1.1米,5厘米的安全冗余里蕴含着生命至上的价值考量。住建部事故统计显示,坠落事故中81%发生在临空部位,这微小的尺度调整将年均可减少2300起意外伤害,用毫米级的精度守护万家灯火。

而对于居住文明的未来图景,也有了初步刻画。5G信号全覆盖要求将居住空间转化为数字新基建的终端节点,在此之前,深圳某智慧社区试点显示,电梯轿厢信号覆盖使外卖配送效率提升25%,急救响应时间缩短40%。当建筑学会“呼吸”数字空气,居住空间正演变为“超级接口”。

而分气候区设置供暖标准的技术路线,标志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化落地。对比实验表明,采用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住宅,能耗可降低30%—50%。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策略,正在书写生态文明时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注脚。

如今,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好房子”标准既是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千年之问的当代回应,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郑重承诺。当建筑规范从生存保障转向品质追求,当技术参数被注入人文关怀,中国正在用钢筋混凝土书写新时代的居住文明史诗。这场静悄悄的居住革命,终将重构人与空间的关系,让“诗意地栖居”从理想照进现实。(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