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反内卷,防“隐形加班”

2025-05-02 11:14: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字里有料

近日,小红书宣布取消“大小周”,“五一”假期之后执行。此消息一出,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劳动者合法休息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大小周”实质上是种加班方式,“大周”一周上班5天,“小周”一周上班6天,曾被互联网企业广泛采用。在双休日休息是劳动者应有的权利,也关乎员工收入。取消“大小周”的同时,如何保障员工收入不减,才是真问题。

网友热议

“取消‘大小周’,之前一周6天工作量,现在压到5天,休息多了,但工作强度可能更高。”

“互联网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员工健康,别让加班常态化毁了行业,也伤了员工的心。”

全媒全解

反内卷,防“隐形加班”

如果有一道选择题摆在你眼前:公司宣布周六不再上班,与此同时,员工要失去周六的加班费,你愿意吗?答案可能并不一致。对于希望享受生活、回归家庭的员工来说,拥有属于自己支配的完整周末,大概率是翘首以盼的事;但是,对于一心扑在事业上、期待“多劳多得”的员工来说,大概并不乐意因此减少收入。

继快手、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取消“大小周”以后,小红书也宣布不再实施“大小周”的工作安排。作为一家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社交平台,这家公司的做法具有一定象征性意义。消息传开以后,有的网友评价双休本是法律规定的员工权益,企业实施双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也有赞同者从仍有不少企业实施“大小周”的现实出发,表示有更多企业“严控加班是好事”。

据媒体报道,有小红书的内部员工表示,取消“大小周”,自己有点“心情复杂”——“一方面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多了,另一方面收入的确受到了影响”。此前,小红书给周六加班的员工支付2倍工资,这意味着每个月多工作2天,就可以多拿4天工资。因此,也有人把实施“大小周”的企业实施双休理解为“变相降薪”。

在取消“大小周”的同时,如果能够保持员工原有薪酬水平基本不变,无疑皆大欢喜。然而,在用人单位眼里,除非有着全面涨薪的条件和动机,否则,在员工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保持薪酬开支不变,就是增加了用人成本。

为什么要取消“大小周”?不少言论认为是企业告别“内卷式竞争”的标志。“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的评论就指出:主动破“内卷”,正是推动企业发展从“汗水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之举,亦是共创良性竞争环境的形势要求。

也有人担心,企业表面上取消“大小周”,可能加剧隐形加班等问题。南方网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压力并未降低,或导致一些员工将工作带回家处理,陷入“表面双休实则居家办公”的困境,就成了“隐形加班”,取消“大小周”也就沦为形式主义。

很多取消“大小周”的企业,转而实施加班申请制——有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可提交加班申请。看起来,这种灵活处理方式给加班需求提供了空间。但是,“加班申请”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让人感到五味杂陈——难道加班成了需要争取的“福利”?

落实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需要用人单位主动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力。3月16日公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半月谈》在其评论里指出,反“内卷式”加班,关键在于减少形式主义,真正创造劳动价值。企业要从制度规范上取消频繁的工作汇报,放弃把PPT的精美程度与工作态度挂钩,从效率出发优化考核体系,以人性关怀营造创新“温床”。

而羊城晚报在《企业取消“大小周”是进步但也要避免副作用》里认为,要让双休制度释放真正价值,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其一,建立工作量评估机制,企业应按照5天/周的标准重新分配任务,而非简单将6天的工作量压缩至5天;其二,完善加班认定系统,企业必须记录每日加班时长;其三,探索弹性考核标准,科学管理比延长时间更重要。”

同时,该篇文章还建议,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劳动监察,对利用通讯软件实施“隐形加班”的行为明确界定为工作时间。

说到底,休息权不是用人单位“施舍”的,它来自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争取,来自现代社会基于人性的科学制度设计。在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里,这个常识有必要被重申。(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