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蟑螂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一些消费者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据报道,售卖“神奇动物”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有店铺销量高达上万只。
按一些商家的说法,买白额高脚蛛捕食蟑螂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从环保角度来说,生物除害防治效果“绝佳”,它不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家中有宠物或幼儿的家庭更具吸引力。从经济角度考虑,与那些动辄几百元的上门除虫服务相比,“生态除虫”似乎也是一种更加物美价廉的选择。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生物防治虽然看上去生态环保,但背后的风险隐患也不少。检索有关报道发现,买蜘蛛来灭蟑螂并非最近才有,但它的“杀伤力”实在有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一些消费者反馈来看,将白额高脚蛛放至屋内,一段时间后,蟑螂还是“大摇大摆穿堂而过”,反倒是蜘蛛早已不见踪影。
这是因为,白额高脚蛛并非专门捕食蟑螂,也吃其他小型昆虫,一次可吃一到两只蟑螂,吃饱后能两周都不进食,与蟑螂几何级的繁殖速度形成鲜明对比。
更不必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它虽然毒性较弱,但其毒液可能引发人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并非商家所宣称的“零危害”。有专家表示,白额高脚蛛和蚰蜒都是捕食性动物,大量售卖并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物防治营销仍然是在玩文字游戏。即便商家再怎么把产品效果“吹”得天花乱坠,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营销概念炒作。其最终目的,只是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看上去很环保”的消费错觉,忽悠消费者买单。
生态环保不是耍嘴皮子自我标榜出来的。客观地说,“生态除虫”或许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即便是再小众的市场,也不能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游离于监管之外。
针对这类活体生物的销售,监管部门要完善活体生物销售标准,对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交易加强审查,限制无序交易;商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诚信经营,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而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手段,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迷惑,同时不妨多问问自己:有没有说的那么神?有没有办法验证?我真的需要它吗?
房间里的“小强”得灭,营销套路的“小强”也得打。流量经济时代,噱头大于实质的营销套路总是层出不穷。唯有以科学理性战胜营销噱头,才能让“生态除虫”成为绿色生活的可靠选择。(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