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网约摩的:跑得快,更要“跑得稳”

2025-05-09 09:20:3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字里有料

近日,多个“网约摩托车”平台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城悄然上线,凭借低至五六元的起步价和灵活便捷的特点,迅速成为短途出行的新选择。然而,这一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既折射出市场需求的旺盛,也暴露了安全与监管的深层矛盾。如何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各方亟待破解的课题。

网友热议

“网约摩托车的兴起,是市场对出行需求的回应,也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与其纠结‘该不该存在’,不如聚焦‘如何更好存在’。”

全媒全解

跑得快,更要“跑得稳”

近日,多个“网约摩托车”平台上线的消息引发关注。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网约摩托车凭借其灵活性和便捷性,迅速吸引了部分用户的目光。

在公共交通覆盖不足、网约车渗透率低的中小城市,摩托车载客早已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出行解决方案。网约平台的出现,通过数字化调度和规范化管理,让原本分散的“摩的”司机被纳入统一体系,既提升了效率,也为司机提供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曾有相关报道提到,湖南桂阳的司机李师傅通过平台接单,日订单量可达20余单,平台抽成仅10%。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出行需求,也激活了县城经济的毛细血管,是“缝隙市场”需求的自然选择。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平台强调安全优先,但摩托车载客的先天风险仍不容忽视。相比汽车,摩托车缺乏物理防护,超速、逆行等违规行为更易引发事故。虽然平台要求司乘佩戴头盔、限制载客人数,并引入保险和实时监控系统,但这些措施能否落地仍存疑。就有相关报道称,一位司机彭师傅提到,只要遵守交通规则,便不会被查处,但现实中“不超速”的监管更多依赖司机自律。此外,摩托车营运资质模糊、车辆年检标准不一、驾驶员培训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网约摩托车处于摩托车管理、网约车法规和共享经济的交叉盲区。当前,多地法规尚未明确摩托车载客的合法性。地方交管部门对“营运资质”的回应多为“无法可依”,导致平台和司机游走于灰色地带。这种监管滞后,既可能滋生非法营运乱象,也让消费者维权缺乏依据。正如专家指出,若简单套用“一刀切”禁令,可能扼杀民生便利;但放任自流,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还有分析指出,网约摩托车的本质是共享经济与交通运输的结合,其合法合规性必须建立在清晰的行业规则之上。从网约车的经验来看,司机的背景审查、车辆的资质核验、保险的覆盖范围,都是保障乘客安全的“底层代码”。然而,部分平台在初期可能为了快速扩张用户群体,对司机资质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以“新手友好”为名降低门槛。这样的短视行为,无异于在高速公路上移除护栏,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资质审核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行业的“安全带”。

此外,平台强调安全培训,但“安全”二字的内涵远不止于驾驶技巧。从车辆维护到应急处理,从交通规则到文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风险点。现实中,部分摩托车司机可能缺乏专业培训,甚至对基本的安全知识一知半解。如果平台的安全培训仅停留在“上车前看教程”或“限时答题”等表面形式,而缺乏实操演练和长期监督,所谓“安全优先”就可能沦为一句空话。真正的安全,是将规则内化为习惯,将责任融入每一次行程。

要让网约摩托车从“灰色”驶向“阳光”,需多方协同发力。有专业建议指出,可借鉴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的监管经验,在三四线城市试点“低门槛准入+高强度约束”模式。例如,要求车辆安装定位装置、司机通过交通法规考试,平台承担安全连带责任;平台需强化技术监管,如实时监测行车路线、车速,并建立用户评价和投诉机制。同时,推动保险全覆盖,明确事故赔付标准;制定摩托车载客的资质审核标准,明确平台经营许可、车辆运输许可和驾驶员证的申领流程;将司机行为纳入信用评价,探索“信用免押”模式,减少资金池风险。

网约摩托车未来的,不应只是“跑得快”,更要“跑得稳”。只有在合规基础上织密安全网,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也才能让这一新兴行业真正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