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到场,证就办好了?昨天山东商报第10版刊登《“健康证”办理乱象调查》一文,从南宁到沈阳,从天津到郑州,多地医疗机构在健康证体检中公然“放水”,检查项目“偷工减料”,检验过程“能省则省”,既不问病史也不看体征,最快一小时内搞定,有的甚至连人都对不上……如此办理健康证,“健康才见鬼了”。
健康证,绝非一纸普通的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等行业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方可上岗。其目的在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可以说,健康证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是消费者与疾病之间的一道“防火墙”。
但现在,这道本该万无一失的“防火墙”却漏洞百出。究其根源,利益的驱使无疑是首要原因。部分医疗机构和劳务中介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简化检查流程、伪造检查结果,甚至提供“代检”服务。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对于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进一步加剧了健康证乱象的蔓延。
健康证,不只要“证”健康,更应“健康”办。整治健康证乱象,不能止步于关停几家机构、处罚几个责任人,亟待建立“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治理闭环。
首先,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同时,加强对劳务中介的管理,规范其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代检”等违法违规行为。
其次,建立医疗机构“体检—发证”追责机制,压实对健康证的检验、制发、办证、监管等各方主体的责任,加强对健康证办理过程的全程监控,确保每一份健康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比如安徽蚌埠推出的电子健康证系统,通过“皖事通”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将体检数据、传染病信息联网比对,从源头上杜绝替检、漏检。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证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举报违规办证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当体检变成走过场,当盖章沦为生意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纸证明,更是对生命健康的基本敬畏。唯有让违规者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才能守住这道关乎亿万人健康的安全闸门。(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