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例句之争 工具书的公信力要经得起推敲

2025-07-04 09:48:0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字里有料

近日,有读者查《新华字典》发现,有“孩子小,成了累赘”的表述,认为不该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念。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不少文章都这样写,字典里收录没啥问题,不应该上纲上线。同时,也有人认为,该说法不妥,可能会伤害小孩子的自尊心,不该传递这种价值观念。

出版方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句话只是表达一个社会现象,不代表该书的观点,也不具任何倾向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人员称,关于《新华字典》组词争议的问题,几年前就有讨论过,“《新华字典》本身就是工具书,肯定要收负面词。收了负面词,必然会有搭配频率的问题。”

网友热议

“字典都是小孩子用的,编字典时一定不能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编,否则肯定对小孩子三观产生影响。”

“字典是工具书,不能都是好的词汇,坏的词汇就不收录了?甚至更不堪的词汇也要传承下去啊!”

全媒全解

工具书的公信力要经得起推敲

“孩子小,成了累赘”,冷不丁把这句话拎出来放在公众视野里,会是什么观感?

据读者介绍,“孩子小,成了累赘”这句话,出自第12版新华字典。其中,在介绍“累”读“léi”的时候,组词中包括“累赘”,释义为多余的负担,麻烦,造句“孩子小,成了累赘”“这事多累赘”。

笔者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累赘”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不管什么词性,主体都含有多余、麻烦的意思。《新华字典》造“孩子小,成了累赘”这样的例句,然后解释说是“多余的负担,麻烦”,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例句是符合字词释义的。

但网友们质疑的点在于,《新华字典》作为国民级工具书,每个例词例句的收录,都带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将“小孩子”与“累赘”作为对应“绑定”,恐有放大社会“厌童”情绪的风险。有时在日常交谈中的确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太小了不好带,日常生活工作负担大”“小朋友在身边不方便”等类似吐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贬损的造句来强化。

加上小学生相对缺乏语用辨析力,易从字面产生自我否定。“难道没有更精准恰当的释义了吗?”是不少网友的高赞呼声,也折射了这场争议的深层矛盾——工具书的记录功能与社会教育的导向责任,正在公众语境中激烈碰撞。如何在记录与引导间搭建“缓冲带”,也是重塑工具书公信力的关键转折。

这不是《新华字典》第一次被“挑毛病”了。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12月,网友以“例句不当”为由起诉《新华字典》事件,就曾引发关注。

除“小孩是累赘”外,“玩”字的注释词组“玩弄女性”,“别”字的注释“腰里别了一把手枪”,也被指涉嫌违反有关规定,危害社会公德或秩序。还有人认为字典没有收录“倭寇”一词,“动机不纯”……在《新华字典》中,类似词语、注释、例句,还有很多。

红网在《<新华字典>亟需一次字斟句酌式修订》这篇评论里指出,《新华字典》最近几次修订,主要是增加一些单字释义及词语,如延展“秀”“门”“晒”等字义,增加“网民”“点赞”“光盘”“拼车”“二维码”等新词。这种做“加法”修订,见证社会变迁,值得肯定。遗憾的是,一些与当代社会观念、法治理念已不协调的例句,未被修改更换。这也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因素。

知名大V胡锡进认为,新华字典的这个例句确实容易引起争议,不妥,建议下一版换一个。但是动辄扣“公开仇视儿童”的帽子,还质问“我们的文科教育这是怎么了”,这种上纲上线的风气不好,不应提倡。新华字典的编辑理应更严谨,希望今后多从互联网的要求和敏感方向做些考量,避免出现争议。

也有媒体旗帜鲜明地认为,公众对权威出版物的关注和对未成年人的关心无可厚非,但若认为其中不该有“小孩是累赘”等字句,则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新京报在其官微发声——看见这些负面词汇就质疑编撰者的立场,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有什么本质区别?照此逻辑,“抢劫”“强奸”“猥亵”“诈骗”“偷盗”“贪污”等负面词汇及有关例句,是不是也不该出现在工具书中?

新京报继续阐述,要对刻意翻炒“小孩是累赘”,利用公众朴素的正义感和文化情怀进行流量收割的行为尤需警惕。“《新华字典》教人嫌弃孩子”之类的标签,可谓是最便捷高效的“爆款密码”。而平台算法对争议性内容天然敏感,更容易将其推至显著位置,加速其病毒式传播。但若放任甚至助推虚假信息传播,损害的不仅是《新华字典》的声誉,更侵蚀了公共讨论的根基,污染了信息环境,也无益于传播生态。

破解此类争议,南方网的观点认为,不妨构建更科学的编审生态:其一,组建由语言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构成的多元审核团队,在词句筛选时既考究语言准确性,更考量教育适配性,避免单一语境的片面解读;其二,畅通公众反馈渠道,通过网络征集、校园调研等方式,让一线教育者与家长的声音融入修订过程,使词典更贴近真实教学场景;其三,保持与时俱进的修订自觉,对“累赘”这类隐含旧有社会心态的例句,可逐步调整为更中性的表述,让词典既能成为“语言的活化石”,又可成为“时代的坐标系”。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流动的,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一些语汇消亡了,一批新词诞生了;一些字词已经丧失了它的本义,一些字词又孕育了新的意义;一些例句在过去也许并无不妥,在今天可能就有失当之嫌。《新华字典》多少年来一直是人们案头的工具书,更应该精益求精,与时俱进。

这绝不是吹毛求疵。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