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高铁“泡面之争”:公共文明需要“双向奔赴”

2025-07-22 10:14:4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近日,“高铁不允许吃泡面”的话题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理解,也有网友认为小题大做。全国铁路客户服务热线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携带上车,但建议乘客在列车上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以免影响其他乘客。

当红烧牛肉面的蒸汽在密闭车厢缓缓升腾,“该不该吃泡面”的全民讨论也随之热烈展开。高铁车厢气密性远超普通列车,新风交换能力弱,气味消散时间较长,一碗泡面的气味容易影响周边人群,对孕妇、儿童及气味敏感者极不友好。因此,高铁上关于泡面食用的提醒建议,有其合理之处。

然而,在这场讨论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为何大多数旅客宁愿选择泡面充饥,或者说“高铁+泡面”为何能够成为公众默认的“套餐”?

除了有人偏爱其口味,更多人是出于现实无奈。应该说,这些年铁路部门一直在优化服务,比如增加餐食品种、开通网上订餐等,丰富了乘客的选择。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当前高铁餐饮在价格与选择上尚有提升空间。部分餐品定价偏高、种类有限,网上订餐不仅配送费不低,且并非所有沿线车站都支持。相较之下,自带泡面以其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了不少乘客的现实选择。

高铁“泡面之争”看似是饮食问题,实则关乎公共服务如何更好满足出行需求,公共服务能否回归人本逻辑。当乘客为45元盒饭咬牙付款时,当母亲因孩子饥饿冲泡面遭侧目时,公共治理的短板已然显现。这些场景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从不是“禁止选择”,而是让每一种合理需求都得到尊严的安放。

而泡面争议的终局也不在“禁”与“放”,破局之道,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唯有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于细节处用心,才能让服务更有温度。

一是精细规则,用清单替代模糊劝导,如明确禁止榴莲、臭豆腐等强气味食品,对泡面等中味食物划定指定食用区,避免“全禁”与“全放”的极端化。二是打破垄断,让平价餐食回归车厢。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站台餐饮企业备案上车,同时让“低价盒饭不断供”成为铁路共识并接受实时监督。三是技术赋能,升级车厢空气监测系统,以智能通风消解气味矛盾。

高铁的服务品质提升,还应体现在对乘客实际需求的精准回应上。既然高铁车厢方便面味道重、发散久,给部分旅客体验带来不好感受,何不引导旅客在餐食车厢食用方便面?民以食为天,愉快、舒适、现代、时尚的高铁出行,不仅在飞驰速度之“高”,更在服务温度之“暖”。当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每位旅客都能享受到更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时,相信这种非此即彼的“泡面之争”自会化解。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