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一给手机就笑,拿走手机就跳!”暑期来临,又到了家长们需要和孩子围绕“手机使用权”斗智斗勇的高峰期。不少家长苦恼,哪怕把手机藏起来、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定路由器流量监控,依然能被孩子找到办法,与同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很多带娃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手机似乎形成了依赖,沉迷其中,欲罢不能,拿得起、放不下。这种被屏幕“绑架”的现象,涉及一个专业用语:屏幕暴露。据专家指出,所谓屏幕暴露,主要是指孩子使用带有屏幕的电子产品的行为活动,包括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及使用智能手机等。
“屏幕暴露”暴露出什么?
沉溺于屏幕之中,“后劲”大,后果严重。对于孩子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视力。
此前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近视低龄化不容忽视,防止“小眼镜”增多,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谁“偷”走了孩子的视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屏幕暴露。比如,一些家长把手机当成“喂饭神器”,孩子到饭点了不吃饭怎么办?拿出手机来哄骗,让孩子边看手机边吃饭。殊不知,手机配饭,视力病变。
其实,屏幕暴露除了伤害视力,还伤害智力。一项研究显示,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7—8分。
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等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则指出,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
专家指出,0—3岁儿童每天观看视频1小时会影响认知控制能力,进而影响总智商水平以及注意力发展。即使3岁以后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降低,仍然可以对儿童的认识和心理行为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手机争夺战”,如何平息?
有句话说得好:当问题出现时,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有网友总结了家长与孩子“手机争夺战”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家长没收手机,孩子向家长示威,不吃不玩地“摆烂”几天。
第二阶段,孩子开始找各种借口使用手机,比如打卡、交作业。家长不可能随时盯着,慢慢地,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从打卡变成聊天,进而玩游戏。
第三阶段,孩子把前一天的“胜利果实”当成第二天的“谈判筹码”,比如昨天玩了两小时,那今天会要求至少两小时,游戏时间越来越长。
第四阶段,家长一生气说“我再也不管你了”,孩子乐得接受,大玩特玩,很快失控,不写作业,晚上熬夜玩。然后就又回到第一阶段,家长收手机。
有专家表示,所谓“手机争夺战”,争夺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一个平衡、一个度,就是该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地与手机共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谈到“孩子刷手机上瘾”问题说:“不仅仅是孩子,其实超过86%的成年人也会经常无目的性地刷手机——这是一个时代的现象,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禁止或者否定它。”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家长网络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得到重视。有关调研发现,孩子与家长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越高,网络素养越高;孩子与家长亲密程度越高,网络素养越高;家长干预上网活动越频繁,孩子网络素养越低。这实质上也告诉了我们,家长重视提升网络素养并发挥表率作用,会给孩子做出榜样,形成正向的引导。
现在的孩子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与网络、手机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一味放纵和一味禁堵都不是最佳方式,而应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尽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与孩子共同设立规则并坚决执行,培养孩子正确的游戏观、时间观、消费观。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找到手机的“替代品”,比如陪孩子一起阅读、运动、做游戏等,孩子自然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屏幕依赖,多方共治
减少孩子的屏幕依赖,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更没有充足的精力照护孩子。在此背景中,发展更多普惠性托育机构是一个方向。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到4.5个”。还从不同层面鼓励和支持托育业发展,比如聚焦托育机构难题,从增项、增量、增力度等方面加以精准扶持。
为纾解家长焦虑,减少其后顾之忧,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印发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保育指导大纲、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等。比如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照护人员应当具有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以及受过婴幼儿保育、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急救和消防等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
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家庭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对此,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
归根结底,减少孩子的屏幕暴露并无万全之策,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关键的是,各个责任主体都要尽职尽责,为孩子健康成长出一把力。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
需要厘清的是,减少屏幕暴露,并非屏蔽孩子的网络世界,也不是在他们和屏幕之间人为设置“屏风”。
有家长坦言,现在互联网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让小孩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会被视为异类。为此,和孩子达成协议,同意孩子每天看20分钟的电视,或玩一定时间的手机。当然,手机、iPad一类的电子产品不应该替代家长,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
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是“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也是“摸着智能手机出生的一代”,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屏幕包围,触屏、触网、触电(电子产品)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避免太多的屏幕暴露,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如何有力引导孩子从屏幕中解脱出来,如何趋利避害,尽最大可能发挥“屏幕”的正向意义。
一言以蔽之,不能把孩子的童年“锁”在屏幕里,关键是因势利导,把握住度。在多方合力之下,当孩子能够更科学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他们的世界将更为丰富而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