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问题童鞋”被严查,引发舆论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在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一些儿童凉鞋,被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严重超标,最高超标509倍。目前,在市场监管部门督促下,多家平台已对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溯源排查等措施,相关流向追踪工作同步推进。
调查数据揭开了行业黑幕,几组数字更是令人咋舌。“50%超标率”,今年3月,公益组织在五大电商平台抽检50款PVC材质儿童凉鞋,25款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整体超标率高达50%;“365倍均值”,25双超标凉鞋的平均超标倍数达365倍,最高一款甚至超标509倍;“百万销量”,某款超标496倍的样品销量竟突破100万件。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张从原料工厂、电商仓库到千家万户的“投毒路线图”。
邻苯二甲酸酯,这个拗口的化学名词,通俗解释就是“塑化剂”。它能让硬塑料变软,却也能让孩子的内分泌“乱套”。在实验室里,它被证实与性早熟、肝肾损伤,甚至神经系统异常有关。509倍的超标,意味着把一整桶增塑剂直接泼在鞋面上,再让孩子24小时零距离接触。这不是制鞋,是“制毒”。
更令人心寒的是,如此严重的健康威胁,源头竟是为每双鞋节省0.3元成本!业内人士坦言,使用环保增塑剂仅使成本微增,但在电商平台“低价为王”的竞争中,部分企业选择铤而走险。达标童鞋均价37元,超标品仅16元的价差,暴露出企业对生命敬畏的缺失。此外令人哭笑不得是,算法推荐竟是“好评如潮”。当流量成为唯一KPI,当“低价爆款”被平台算法推向家长首页,监管却姗姗来迟。
好在,靴子终于落地。市场监管部门连夜下架、溯源、封存,平台开始自查退款,消费者截图维权。但追问不能止步于此:首先,509倍的超标是如何通过出厂质检的?某些“送检合格”的报告是否成了“一次性通行证”?其次,电商平台对商家资质、商品检测报告的审核,究竟是“人工抽查”还是“系统秒过”?谁来为孩子的健康把关?最后,邻苯二甲酸酯在童鞋标准中的限值早已有之,为何仍有企业敢“顶风作案”?违法成本是否缺乏震慑力?
童鞋安全绝非小事。当一双“塑化剂”超标数百倍的凉鞋被穿在孩童脚上,伤害的不仅是个体健康,更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唯有让生产、流通、监管的全链条真正绷紧责任之弦,才能确保孩子们奔跑的每一步,都踏在安全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