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近日,多地图书馆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现象,呼吁保持安静。衡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称,每天将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在馆,家长点完外卖让孩子待一整天。由于缺乏看管,孩子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
馆方有多方面的不满,家长也有吐不尽的“苦水”。如果条件允许,相信不少家长还是希望能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但现实是,绝大部分人面临着“搬砖”与“抱娃”的艰难选择。尤其对双职工家庭来说,把孩子一个人放家里不放心,报商业托管班又太贵。综合考虑,让孩子“泡”图书馆或许是相对放心的“权宜之计”。这样一来,本应充盈“书香气”的场所,却夹杂着孩童的“顽皮气”与外卖的“烟火气”,让人觉得既违和,又无奈。
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部分家长在暑期儿童看护问题上的无奈与失职,更暴露出公共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困境。不可否认,图书馆作为普惠性公共文化空间,安全秩序有一定保障。然而,这绝不能成为家长安心“甩娃”的借口。家长把孩子放在图书馆,看似是对图书馆的信任,实则是把自己的监护责任转嫁给了公共资源。
说到底,这触及到了暑期“孩子放在哪”的社会痛点。图书馆的承载能力有限,而暑期儿童看护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为破解这一矛盾困局,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成都市武侯区从2012年起就组织了暑期公益托管,至今已持续10余年;重庆将“为未成年人提供假期公益托管服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今年预计覆盖12万人次以上”……除中小学生之外,“官方带娃”服务也涉及婴幼儿群体。当托管场所“多点开花”时,生育友好型社会也就一步步走进现实。
更进一步,托管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有“安娃之所”,还在于有“安心之所”。像开头提到的图书馆放娃,想学习的读者“闹心”,孩子们也没能静下心来看书,这显然不是破解“托管难”之道。综观多地给出的答案:有的企业开办职工“亲子服务空间”,配备儿童读物及工作人员看护,涵盖作业辅导、运动训练等内容;有的高校为教职工子女开设“少年营”,设计特色课程;有的社区特别组建了“春苗帮扶队”,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全天候服务……托管服务质优价廉,才能更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缓解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公共场所一些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屡屡引发公众讨论。需要提醒的是,图书馆与交通工具还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营,长久下去,还有可能导致一些图书馆出台规定,限制孩子出入,最后造成对立局面。守护公共文化空间的温度,既体现在对多元需求的包容,更体现在对公共规则的坚守。唯有管理清晰、责任归位,才能让孩子的安全和图书馆的安静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