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为古人应援,虽跨越千年 但“神交”已久

2025-08-08 09:29:0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字里有料

在安阳的曹操高陵遗址前,一盒布洛芬静静摆放,一旁的纸条写着“孟德,头风犯了试试这个”;在成都的诸葛亮祠石碑下,压着一张成都至汉中的高铁票;在合肥的周瑜墓前,十几张“东风”牌麻将排排站立;在马鞍山市李白墓前,堆满了游客从全国各地带来的美酒;霍去病墓前放了许多零食、奶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为古人应援。他们以历史名人为偶像,每逢其诞辰、忌日或传统祭祖节日便到墓前献花祭拜。

国人将情感投射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共鸣,代代相传的文化有了具象化的模样,此乃独属中国的浪漫。为古人扫墓,不单单是一种缅怀和文化认同,也是一场“精神奔赴”。

网友热议

“感觉能以另一种方式和古人对话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有趣的表达方式,只要不是恶意亵渎和流量噱头,任何形式的祭奠都可以接受,时代不同,灵魂相同。”

全媒全解

虽跨越千年,但“神交”已久

近年来,有人注意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墓碑周围,摆满了各种颇有创意的礼物,并将其称为“中国人的浪漫”。从成都武侯祠到安徽庐江周瑜墓,从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到安徽当涂李白墓,这些年轻人来到古人的墓碑前,平静而诗意地讲述自己从童年起便是如何了解、敬爱、惦念面前的“故人”。

他们往往还带着鲜花、零食、周边制品、手写信,甚至航空母舰模型,像一场谋划已久的“重逢”。他们以更鲜活、更个性化的方式与历史对话,一场场跨越千年、神交已久的“见面”正在上演。

年轻人为何选择了这样的对话?这或许是他们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里,寻找“情感代偿”的一种方式。相比于东汉末年以枭雄之姿,在豪强林立的时代中劈开一条霸业之路,同时在文学上表现出惊人天赋开创建安风骨的曹操形象,一个时常因为头痛难忍而情绪失控甚至怒杀了名医华佗的曹操,无疑更有血有肉、更容易获得当代年轻人的共鸣。同样,励精图治、南征平叛、北伐曹魏,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名的诸葛亮形象,远不如“六出祁山而未遂”的意难平更让年轻人共情。

从AI“复活”的古人咆哮对话爆火,短视频展现课本中的历史故事,到如今给各种历史人物“送礼”,当下年轻人似乎十分热衷以贴近性的方式建立与古人的链接。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尝试打破时空壁垒,拆解着故纸堆中的古人形象,将其还原成有血有肉“活”在当下的人,以此寻找到“精神密友”,完成与历史的对话与链接。从历史人物精神特质中,收获情感的共鸣,汲取先行的力量。

深圳晚报认为,00后为古人应援,看似是一种打破了传统祭奠严肃框架的抽象行为,但其实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个性化致敬,也是数字时代下情感联结方式的创新。网友以弥补古人遗憾方式祭奠,反映了他们对历史典故和历史名人进行了深入了解。因为喜爱,所以更有兴趣主动学习历史名人的生平。

另一方面,这也是年轻人对现代娱乐圈乱象的批判。有网友表示“追历史人物,是她追过最省心的星”——历史名人的一生早已被书写记载,但现代偶像经济中有人设包装的虚假成分和道德风险。

此外,现代明星的成绩地位与影响力也难以和历史名人相比。两相对比,也反映了他们对真诚与真实的渴望。通过为古人“应援”,他们既重构了与历史的连接,也间接表达了对当下娱乐文化的反思与重构。当情感得以表达,偶像屹立不倒,也许粉丝们会感叹,“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为历史名人“送礼”,历史在年轻人心底被唤醒,得到了记忆与共情。也有媒体则关注其负面影响。

光明日报就提出这个问题——今年的年轻人是否只能从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古人?这涉及对“理解”的边界问题。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行为,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从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古人,可能会忽略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社会结构。

浙江日报在其评论文章里强调,“在调侃与戏谑中,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存在被消解的风险”。当短视频博主在肃穆的武侯祠摆拍“给丞相送奶茶”,当布洛芬与高铁票被当做“打卡”“玩梗”的工具,与历史“对话”的意义,或许要打上问号。严肃的历史传统,真正地理解与共情,不可能靠“玩梗”实现。

正如有网友所言,那张通往汉中的高铁票,虽然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但抵达的已不是同一个汉中。就像只知道把历史当成段子,只知道“玩梗”“打卡”的人,无法体会蜀道天险之于北伐的困顿,无法理解诸葛丞相对理想与责任的执着追求。

今天的年轻人,当如何与历史建立连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又该如何寻得那一份恰到好处的平衡?或许,始于“玩梗”、终于思索,是一种更有温度、更有意义的打开方式。在与历史建立共鸣共情的同时,不丢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用布洛芬、高铁票打开趣味之窗时,不忘推开深度求索的大门。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