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作者 邹通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为有力打击违法医疗广告提供了更为清晰、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引。
如何区分“医疗广告”与“医疗信息公开”和“健康科普”?指南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监管规则,在明确哪些形式的医疗信息公示和科普活动不构成广告的同时,列举了借医疗信息公示和医疗健康科普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的具体情形,并对市场监管部门与卫生健康等部门间的线索移送、情况通报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
此番《指南》之重,首在“可操作性”。过往监管中,“疗效保证”“安全无痛”等模糊宣传语常游走于灰色地带。如今《指南》以具体条款,如禁止“保证治愈”“宣传治愈率”等,将长期困扰执法的“软性”违法明确化、具象化。再如“未经审查发布广告”“冒用他人名义”等行为被清晰罗列,让监管真正告别“雾里看花”,得以“按图索骥”。
医疗广告之害,根植于对患者健康与信任的双重掠夺。当“神医”“神药”在监管模糊地带招摇撞骗,不仅榨干病患钱财,更可能贻误最佳诊疗时机。某些“干细胞美容”“量子疗法”的虚假神话,便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编织的致命陷阱。《指南》以明确的“负面清单”为公众树起坚固盾牌,让“李逵”“李鬼”无所遁形。
当然,要让“紧箍咒”长出长牙,还需多方形成合力。搜索引擎、短视频、社交平台应当把《指南》中的敏感词、图片、语音特征嵌入算法模型,实现“未发先审”。还有相关专业建议也值得借鉴,如对屡教不改的账号,不妨引入“熔断”机制:出现一次违法医疗广告,广告位停更一周。鼓励医疗机构内部员工、广告从业者通过12315平台匿名上传违法线索,查实后按罚没款10%予以奖励。对屡次发布虚假医疗广告的医院,除行政处罚外,纳入医保黑名单、限制申请科研基金、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真正让其“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健康是老百姓最大的“刚需”,医疗广告绝不能成为“割韭菜”的镰刀。三部门联合挥出的这一监管重拳,其意义十分深远。它精准切中违法医疗广告的“七寸”,为净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制度利器。当监管利剑高悬、执法严明有力,医疗广告空间必将迎来水清草茂的蜕变。此份《指南》不仅为当下乱象开出良方,更为医疗行业的长久纯净发展奠基铺路,让行业在清朗的信息环境中焕发更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