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亮
一碗泡面吵翻天。日前有网友发帖称,广州东站下架站内商店的泡面,此事引起热议。有媒体记者日前前往广州东站走访发现,站内候车厅的商店确已停售泡面。同时,站内不再为自带泡面的乘客提供开水冲泡服务。广州东站回应表示,此举依据国铁集团规定,旨在维护列车环境卫生与提升服务质量,旅客仍可自行携带泡面。
广州东站的这一动作被解读为是此前“高铁建议不要使用方便面”的后续。今年7月,有网友发现,12306官网提醒旅客列车车厢属于封闭空间,乘车期间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气味浓重的食品,引发强烈争议,当时12306回应称,这只是提醒,铁路部门从未对旅客食用泡面做出禁止性要求。
当前的做法存在明显矛盾:停售却允许自带,既增添旅客麻烦,需提前购买、自备开水,又未能根本解决气味问题;站内新推的替代品,如捞面、拌面价格往往高于泡面,接受度低;拒绝提供开水更被质疑忽视旅客基本权益,有违服务初衷。
其实,公众如此关心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并不是因为大家多么爱吃泡面,多么难以割舍,主要还是因为泡面是最便宜和方便的选择。高铁上的盒饭动辄四五十元,而泡面的均价只有5到10元,符合大众口味,自然就成了学生、务工人员、工薪阶层的“旅途刚需”。如果高铁上吃饭真能既便宜又方便,大家又怎么会执着于泡面呢?
反观湖南火车站推出的15元盒饭为何让人念好,甚至有人把这辣椒炒肉当特产带回家?因它摸透了赶路人的难处:出门在外,图的不过是口热乎、实在的吃食。一荤两素配个荷包蛋,15元吃饱,出锅超两小时就换新的。有了这样的选择,谁还愿啃干硬的面包、泡速食的面?
这才是治理的巧思:不用“停售”赶人,只用服务留人。“服务留人”自然还有很多实在法子:辟用餐区、安通风扇,让吃泡面的不扰旁人;备些热食,价格公允,让赶路的人吃得体面;添座椅、设充电站,让候车的人不致局促;加派保洁、定时清扫,环境自会清爽。这些举措虽然琐碎,却比一刀切的“停售”更见治理真章。
服务品质的提升,不能只着眼于“禁止”,更要立足于“供给”。多一份对不同群体需求的体察,旅途就多一份温暖与包容。高铁站“去泡面化”作为服务升级的尝试,唯有同步解决高铁餐饮“高高在上”的价格问题,才能真正赢得旅客的理解与认可,推动高铁服务迈上新台阶。简言之,“去泡面化”可以有,但“高铁餐饮”也应推出与泡面价格相近的平价选项,否则容易让公众觉得这一举措意在盈利,其为旅客着想的初衷也可能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