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字里有料
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游”的旅行方式悄然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电梯登顶取代了挥汗攀爬,缓降蹦极代替了惊险一跃,躺平漂流替代了激流勇进……如此旅行姿态,看似“又怂又爱玩”,实则正是一场旅游价值观念的更迭,也预兆着未来旅游消费的多元化趋势。
网友热议
“窝囊游以其举重若轻的姿态,戏谑地戳穿了传统旅游文化的疲惫。这非但不是一代人的精神衰微,反而是其心智成熟的里程碑。”
“这看似躺平的一躺,其实躺出了旅游价值观的更迭,也躺出了文旅产业的下一程方向。”
全媒全解
又“怂”又爽,玩的就是松弛感
“窝囊游”的流行,首先是年轻人对传统旅游模式中“自我消耗”的无声抵制。曾几何时,“特种兵式旅游”以密集打卡、挑战极限为荣,在透支体力与精力后,收获的常是疲惫而非放松。如今,“窝囊游”却以低强度、低门槛为特征,以“不累”为宗旨,坐电梯登山,是选择将有限精力投向登顶后云卷云舒的从容;缓降式蹦极,是在安全边界内体验心跳,却不为他人眼光而逞强。这并非怯懦,而是更清醒的消费认知:旅游非一场苦役,其本质在于“悦己”的松弛与内心休憩。
有分析指出,“窝囊游”的兴起,折射出年轻一代对“内卷”文化的突围智慧。当社会时钟催促不停,“窝囊游”却开辟了一个暂时搁置“更高更快更强”法则的避风港。在电梯徐徐上升中,在漂流筏随波轻摇时,年轻人短暂逃离了绩效焦虑与竞争压力,寻回对自身节奏的掌控感。这分明是“反内卷”的生活智慧,不是消极躺平,而是懂得何时为心灵松绑,在低强度体验中重新积聚能量。
可见,“窝囊游”绝非懦弱的代名词,这股风潮更是现代青年对抗生存焦虑的代偿性仪式,是都市灵魂在别处寻求治愈的柔性抗争。有分析认为,“内卷”的过度绩效主义将职场变为困斗之地,将闲暇异化为展示性休闲的战场。当日常已成心神的角斗场,假期何苦再辟第二战场?“窝囊游”本质是精神节能策略,它拒绝将旅行变为另一种形式的精力榨取和成就竞赛,转而追求一种低能耗、高感知的内在修复。在“躺平漂流”的随波逐流中,汲取的是掌控节奏的微小时刻;从“电梯登顶”的从容不迫中,回收的是不被驱赶的静谧自我。这种“去竞争化”旅行,是当代青年以“窝囊”之名行“自救”之实,在远方场域完成一次对都市痼疾的象征性疗愈。
此外,“窝囊游”不是简单的“懒人福音”,而是一套精准匹配“又菜又爱玩”的解决方案。缓降蹦极用物理外挂化解恐惧,景区扶梯把登山变成“Citywalk”,连漂流都出现“脚能踩到底”的温柔版本。数据显示,推出此类“低体力”项目的景区门票热度显著增长。当供给侧学会用科技、设计和情绪管理降低体验门槛,也就把原本“想玩却不敢”的沉默多数,变成了增量市场的鲜活流量。
由此可见,“窝囊游”的蔚然成风,是对旅游行业发出的清晰信号:多元消费需求正喷薄而出。过去单一的“极限挑战”与“奔波打卡”模式,已无法满足所有群体对舒适、疗愈、情绪价值的深层渴求。未来旅游市场,呼唤更精细的分层与定制。景区设计需更包容,让电梯与步道并行不悖;项目开发需更贴心,让刺激与舒缓各得其所;服务理念需更人性化,尊重不同游客的“舒适区”。而当下,“特种兵式打卡”与“窝囊式度假”同框出现,恰恰说明旅游消费正在分层、分圈、分情绪。未来的文旅赛道,不会再有单一的标准答案。对景区而言,与其争论“谁更硬核”,不如把“选择权”做成新卖点。
值得一提的是,“放松治愈型”“数字游牧型”“文化沉浸型”等新旅游形态也将与“窝囊游”一同崛起,共同编织新旅游业态的纷繁光谱。这要求市场供给端躬身倾听这种“需求声音”,精准适配消费者细腻情感状态,提供“可选的脆弱”与“有尊严的放松”的服务商。
有网络评论说得很好,“窝囊”二字的底色,从来不是懦弱,而是清醒。旅行不是为了向谁证明“我能行”,而是为了向自己确认“我舒服”。当年轻人用电梯登顶、用缓降拥抱天空,他们也在把旅游从“体力竞赛”还原为“心灵按摩”。看似“认怂”,实则“认我”。这份松弛感,或许正是诗与远方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