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字里有料
“我是1998年的,身高182cm,体重70kg,在上海某三甲医院参加相关规培,年收入12万—15万元,来直播间是想确认自己在相亲市场的定位。”在某“相亲鉴定”博主直播间,一名年轻人对着镜头认真地介绍自己,主播在黑板上写写画画,逐条分析他的条件,给出择偶建议。
相亲对象合不合适,不问自己,竟然问网络“军师”?如今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标注“相亲鉴定师”的直播间。这些主播以“婚恋军师”自居,分析前来相亲对象的条件、评估用户的“婚恋竞争力”,受到不少网友追捧。然而,不少相亲鉴定师并不靠谱,背后也隐藏着付费套路与行业乱象。
网友热议
“与其花钱让别人‘鉴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
“单身的你还在拼命脱单,教你脱单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全媒全解
我的婚恋,谁做主?
解读“相亲鉴定”,我们不妨先看这一幕荒诞场景:主播连麦粉丝后,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家庭背景等信息一一列出,然后再套用“爱情公式”分析其“优势”与“短板”。以一位跆拳道健身教练为例,主播根据其“高183厘米”“月工资1万—3万”“孝顺”“经常喝醉”等自述,依照“身高去皮”“收入取低”等爱情公式得出结论:身高180,工资一万元,是个“妈宝”、有家暴倾向,呼吁姐妹们遇到赶紧跑!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名为“师”,但相亲鉴定师的这套操作流程,实在不敢恭维。“相亲鉴定”所依据的公式与法则不仅机械、刻板、失之偏颇,由此及彼的推理更是胡诌、不靠谱甚至荒唐可笑。细品这些荒谬公式,其背后逻辑就是对求偶征婚者所提供信息的“不信任”,疑有虚高、夸大之嫌;“孝顺”就等于“妈宝”,面对婆媳争执时定会偏向自己妈;沾酒就醉,醉必“家暴”。这是什么逻辑!将婚恋匹配简化为可计算的数字游戏,不仅是对人类情感的物化,其婚恋观更是粗暴得可怕。
南方日报在评论《“相亲鉴定”未必靠谱》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样的“挑刺”之下,节目效果有了,“吃瓜群众”也被“爽”到了,可对花钱买服务的人来说,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更进一步说,追求门当户对没有错,但幸福真的能计算出来吗?作为个人选择,希望效率高一些,当然可以被理解,可白板上的那些利弊权衡,又怎么能演算出两个人的相识、相知、相处,乃至相爱?只怕用一把尺子量来量去,好像谁都差那么一点意思,焦虑不减反增。门槛过低、物化爱情、话术同质化、缺乏监管约束和行业标准……仔细审视“婚恋军师”,问题同样也不少。
男女相亲本应为相互找到感觉、真爱与缘分,但缘何还要“鉴定”?
客观而言,有的“鉴定师”具有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阅人经验,可给适龄青年提供指导,帮助其拓宽婚恋信息渠道——这是工人日报的观点。但据媒体调查,不少“相亲鉴定师”为博取眼球、赚取流量而“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此“相亲鉴定”,可能会加剧青年群体对相亲的倦怠、对婚恋的焦虑,甚至导致一些年轻人形成错误的婚恋观念,将潜在婚恋对象物化、标签化。其实,不少“相亲鉴定师”的最终目的是接广告、带货、接收费咨询。据报道,某平台某位主播的咨询费是5万元包年。
广州日报评论《“相亲鉴定”鉴不出幸福》这样分析:部分年轻人为求在婚恋中追求一份“确定感”,减少和规避因草率选错对象而造成的情感与时间损失——这份慎重固然可理解,但过度在意或依赖外人评价,不仅有违“我的爱情我做主”的婚姻本质,更极易扰乱本心甚至会产生误导、误判和误事。本质上,这是通过制造焦虑来变现,而非真正提供有价值的婚恋支持。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婚恋。幸福无法被“计算”,真诚才能通向理解。北京晚报认为,爱情也好、婚姻也罢,是十分具体而复杂的情感关系。身处情感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生活经历和价值观。两个人是否合适、能否走到一起,靠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尊重与包容,绝不能用简单的“爱情公式”或者物质条件来衡量。
重建健康的婚恋生态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北京青年报在《直播间里论婚配,爱情岂是数字游戏》这篇文章里,建议平台方应当建立资质审核机制,对无证经营的婚恋咨询服务实施流量限制;教育系统需要将情感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帮助年轻人建立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的平衡;而作为个体的年轻人更应该明白,真正的婚恋价值无法用公式计算,那些写在黑板上的加减乘除,永远算不出朝夕相处、历久弥新的真情实感。
而对于平台上出现的“相亲鉴定师”,广西新闻网从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从监管层面看,平台应加强对此类账号的审核,要求明示资质、规范流程与定价,杜绝“私下交易”和虚假宣传;相关部门也需关注此类新兴服务,明确行业底线,让消费者维权有据可依。而对确有婚恋咨询需求的年轻人,则应选择正规婚介机构或专业心理服务平台,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权责范围,而不是轻信直播间中来源不明的“野生鉴定师”。
我的人生我做主,更何况婚恋大事。遇到情感困惑还是要多问问自己的内心,别轻信网上所谓的“婚恋军师”。要知道,真正的缘分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