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别让作业陷入“字数通胀”的内卷

2025-09-22 10:49: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邹通

 

近日有媒体报道,如今不少大学生展开了“字数竞赛”,把课程作业越写越长。起初很多学生交纸质作业“用订书机就可以”,到了后来不少同学需要胶装几十页的作业。而这种“字数通胀”,事实上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精力乃至金钱负担,有学生透露,一套作业的打印费往往在“五六十元,甚至六七十元”,一个学期七八门课累积下来,仅打印费就可能“上百元”。

相关报道称,之所以字数越写越多,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追求一种可量化的安全感。作业要求“3000字以上”,为了拿一个高分就写到5000、7000乃至一万字。这是一种“没有功劳但有苦劳”的思路,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老师看在“认真”的份上,打低分也下不去手了。

想一想其实可以理解,学生不是不知道“多”不等于“好”,但面对成绩焦虑,他们更怕“字数落后”带来的不确定。于是,大家默契地加码:你写5000,我就7000;你胶装三十页,我就五十页。但是,这场看似“你情我愿”的竞赛,没有真正的赢家。学生被绑架在键盘和打印机之间,熬夜、烧钱、制造文字垃圾;老师面对一摞摞“学术注水猪肉”,批阅成了机械翻页;更严重的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被架空,当“能说会道”让位于“能写会堆”,大学究竟在培养思想者,还是流水线上的“文字搬运工”?

舆论场上还有分析很有道理,要知道,如今的AI时代,这种字数的叙事其实已经“破产”。有AI在,扩展到多大的篇幅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试图用字数来证明认真,未来很可能成为伪命题,字数只能证明AI用着顺手罢了。

要打破这种“字数竞赛”的怪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应当明确作业的评价标准,强调质量胜过数量,注重创新思维而非机械重复。课程设计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用过程性评价替代单一终稿考核,鼓励精炼而有深度的表达。学生也要找回对知识的“质量感”。与其把作业当成“字数KPI”,不如把它当成一次思维锻炼,敢于删繁就简,舍得断舍离。毕竟,未来职场需要的不是万字长文,而是“一分钟把问题讲清楚”的能力;社会期待的也不是打印作业“卷王”,而是能用真知灼见解决真实问题的人。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而非堆砌文字。让作业回归其本质,让思考重新成为学习的核心,这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的觉醒与努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