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网络空间不是负面情绪的“垃圾场”,更不是非法牟利的“演绎场”。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这一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评论等重点环节。当负面情绪成为流量密码,监管必须利剑出鞘,斩断其野蛮生长之势。
网络负面情绪成流量
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负面情绪似乎成为一种可量化、可操纵的流量商品。一些账号通过精心编排的内容,系统性挑动群体对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人均每周上网29小时。情绪激烈的帖子平均转发量达中性内容的4.7倍,“骂流量”成为低成本获客捷径。算法“递刀”、平台“放水”、营销号“收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有的借社会热点事件强行关联身份、地域、性别等信息进行标签化、污名化炒作;有的编造“大师”“专家”等虚假身份,围绕就业、婚恋、教育等领域“贩卖”焦虑以带货卖课;有的甚至策划、演绎打架斗殴剧本,宣扬“以暴制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行为已形成固定的情绪传播模式,催生出编剧、演员、推手组团协作的黑灰产业链。他们释放的负面情绪如同“毒素”,污染清朗的网络环境,有时还会升级为网络暴力。
面对此等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问题,早有专业分析指出,“情绪优先”挤压事实空间,“标签先行”替代程序正义,最终削弱的是政策公信力与法治权威。若放任戾气成为舆论主流,再科学的改革方案也会被“骂声”裹挟,再合理的公共决策也可能被“带节奏”翻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项行动明确了四大整治重点,展现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在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方面,行动将打击借影视作品、体育赛事等话题鼓动“饭圈”粉丝群体恶意拉踩、攻击、谩骂等行为,以及整治部分群体组织煽动对立甚至“开盒”行为;针对宣扬恐慌焦虑情绪,行动聚焦于恶意虚构散布灾情、险情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以及炮制传播经济金融、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谣言信息;对于挑起网络暴力戾气,专项行动将整治策划、演绎打架斗殴等剧本,传播未经处理直接展示的血腥恐怖画面,以及利用AI合成、视频剪辑等手段渲染美化暴力行为;关于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行动将集中整治片面鼓吹“努力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绝对化、消极化论调,以及通过炮制热搜词、表情包等过度渲染颓丧消极负面情绪。
监管近期频繁亮剑
此次专项行动能否取得成效,平台责任落实是关键一环。当前一些平台的算法机制存在“偏爱极端内容”的错误倾向——越是煽动性强、充满负面情绪的内容,越容易获得算法推荐。这种算法偏好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其实,监管部门近期已经对相关平台出手了,从近期的相关报道可见,多家大体量平台已经被约谈,并责令整改。其中可见的信息显示,这些平台涉及违规的内容是“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不仅在热搜榜单主榜呈现不良信息内容,还在落地页面置顶呈现相关话题,破坏网络生态。”“在热搜榜单主榜扎堆呈现极端敏感恶性案事件词条等非权威部门、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涉及网络暴力、未成年人隐私等相关话题,破坏网络生态秩序。”
可见,平台需要将“内容质量”“价值导向”纳入推荐核心指标,对恶意挑动情绪的账号果断实施限流乃至封号,让积极健康、理性客观的内容获得更多曝光。毕竟,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使得平台必须有所动作,已经有舆论分析指出,平台须交“三道作业”。首先是算法“去毒”,立即下线“争议越大、推荐越多”的权重模型,把“真实性”“权威性”设为前置条件,对煽动性关键词、夸张化标签先行降权,让事实跑在情绪前面;其次是账号“画像”,建立“负面情绪营销号”黑名单,对屡次碰瓷、挑动对立的账号永久封禁,同步关停其矩阵小号、电商店铺,切断“骂流量”变现路径;最后是审核“到人”,把“先审后发”机制从时政领域扩大到社会、校园、性别、地域等易对立议题,审核员通过“情绪风险评级”培训,防止“标题党”蒙混过关。
为集体情绪装上“安全阀”
在整治过程中,力度和尺度也成为关注焦点。因此,相关监管要避开三个“坑”:避免“一刀切”误伤,批评性、监督性内容容易“嗓门大”,不能因情绪色彩浓厚就简单删帖,应区分“理性批评”与“恶意挑头”,建立申诉复核通道;避免“运动式”阵风,两个月专项行动是“急诊”,后续需要“常规体检”。建议把负面情绪监测纳入平台常态化考核指标,每季度公开“平台戾气指数”,接受社会监督;避免“只打平台不打源头”,营销号背后有MCN、广告主,甚至部分“流量KPI”逼宫的基层政务号。网信、公安、市场监管应联合溯源,对“买骂量”的金主同等追责,让“甲方”不敢再投毒。
治理不是目的,重塑网络生态才是终点。平台要拿出“真金白银”扶持优质创作者:把科普、普法、心理、调解类内容推进热搜池,让“讲理的人”先富起来;主流媒体要拆掉“语态围墙”,用短视频、直播、说唱一样能“心平气和地刷屏”;网民也要升级“拇指素养”,每一次“先骂后看”都在给算法投喂毒药,每一次“让子弹飞一会儿”都是为公共理性添砖加瓦。
清朗行动,是给中国互联网的集体情绪装上一枚“安全阀”,更是为11亿网民的公共生活立规矩。言论有边界,流量有伦理,网络有温度。两个月后,期待的不仅是“骂声少了”,更是“道理多了”;不仅是“热搜干净了”,更是“人心平和了”。当理性真正取代戾气成为新的“流量密码”,清朗才算从“专项行动”走向“日常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