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线上服装行业的展示方式。从静态的模特图、平铺图,到动态的上身视频、直播间,一条完整的虚拟形象生产产业链已然形成。在一些平台上,只需上传一张商品图,选择预设的模特和背景,平台便能迅速生成多张不同姿势、不同场景的高清效果图。但AI在生成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会“脑补”细节、优化质感,甚至添加实物根本不存在的设计。
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诸多益处。从静态的模特图到动态的上身视频,再到直播间里永不疲倦的虚拟主播,AI技术确实为服装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曾经需要数天准备的服装拍摄,现在只需片刻;曾经昂贵的模特、摄影师、场地费用,如今大幅降低。对小商家而言,这无疑是降低门槛的福音;对消费者而言,则意味着更丰富、立体的服装展示。
然而,新事物的发展也必定风险与收益并存。AI在生成过程中会“脑补”细节、优化质感,甚至添加实物根本不存在的设计。这种“美化”已超出合理范围,本质上构成了一种视觉欺骗。当消费者拿到与展示图相去甚远的实物时,收获的不仅是失望,更是对品牌信任的瓦解。
有相关数据显示,某头部电商平台AI模特商品退货率比实拍商品高出18%,其中“版型不符”“质感不符”占比超六成。技术提升了点击率和转化率,却用更高的退货率把成本转嫁给商家与物流体系,最终仍是全社会为“滤镜泡沫”买单。更可怕的是,当“假图”成为主流,“真图”反而因不够惊艳而失去流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舆论场上有相关分析指出,要想避免类似问题的频繁出现,就要对AI图片、AI直播间等有基本的提醒和标识,这在相关的法规中也有明确。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用户使用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发布生成合成内容的,应当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生成合成服务为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内容时,须添加显著标识。
可见,技术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行业需要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准和标注机制,让消费者清楚知道他们所看的是经过多大程度“加工”的展示;平台也需要完善售后机制,对AI展示与实物不符的情况给予消费者足够的维权支持;相关部门也应及时跟进,为这种新型商业行为划定红线。
当消费者在详情页看到“AI生成”的小字提示,希望能安心地点开购物车,而不是默默打开相关软件寻找“实拍图”。毕竟,再先进的算法,也算不出信任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