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日薪5000元,急招‘霸总爹’”“无需经验,时间自由”“与明星近距离接触”……在一些社交平台和兼职群中,短剧群演的招募信息层出不穷,吸引不少希望体验演艺生活或兼职挣钱的普通人。但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个看似门槛低、机会多的群演市场,实则暗藏诸多不规范、不透明的灰色操作。
比如,求职者一旦上门,就会被劝说“最好先接受公司的专业表演培训”,并随即给出方案:5天培训收费3980元,7天培训收费6980元,并承诺培训结束后会为学员推荐演戏机会。
明眼人看到这里就会明白:这哪里是招聘群演,分明是变相卖课。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及时察觉其中存在的猫腻。当招聘骗局披上“签约保底”“演够退款”的外衣,迷惑性大大增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和想要圆梦的老年人很容易堕入其中。
相比起“套路招聘”,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更是群演普遍遭遇的困境。多位受访群演反映,高强度、低保障的工作状态已是家常便饭。有人甚至遭遇“120元让人干20个小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极端情况。这种重流量轻质量、重速度轻内容的产业生态,挤压了艺术创作空间,更滋生了招聘环节的种种问题。最终,屏幕里“霸总爹”一掷千金,屏幕外老人却要掂量回家的打车费;剧中男女主成功逆袭,剧外年轻人反被剧组拖欠工资。这是个人的痛苦,也是行业失序的缩影。
艺术可以天马行空,但行业运行必须脚踏实地。遏制短剧招聘乱象,需要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首先,监管必须发力。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行动,重点聚焦劳务派遣违法行为、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以职业中介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以及其他突出违法违规问题。清理针对群演的“套路招聘”,铲除相关的网络黑中介,需要求职者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与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一起,形成治理合力。
其次,规范的人才招募环境必不可少。比如,可以由行业协会或劳务平台提供标准合同模板,鼓励剧组与群演视情况通过电子方式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确保支付标准、工作时长、责任主体等条款清晰可查,建立群演实名制和信息备案机制,确保群演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信息留痕。
社会各界还需补齐“情感关”与“素养关”,子女常回家看看,社区开设公益课堂,高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共同搭建实现梦想的正规渠道,让艺术回归艺术,让诈骗无处遁形。
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娇俏可爱的富家千金,高冷多情的霸道总裁……当有人来找你演戏时,警惕那些让你“先交钱”的机会,理性评估自身是否符合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