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本该是孩子们放松身心、发展兴趣的暑假与周末,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超前学习”的疯狂赛道。小学生埋头初中课程,有的甚至提前攻下初二重点内容……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这种“抢跑”教育的暗流依旧涌动,不仅让孩子疲惫不堪,更让家长在焦虑的漩涡中愈陷愈深。
网友热议
“超前学习—考试题更难—超前学习—考试题更难,无限恶性循环。”
“抢跑本身就不是一个好词,在比赛中,这可是犯规的……”
全媒全解
在慢时光里,静待花开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超前学习”现象愈发普遍,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提前学习更高年级的课程,仿佛这是一场无声的竞赛。然而,这种看似积极的“抢跑”行为,实则隐藏着诸多危害,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这股风气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教育焦虑在作祟。当部分学校和培训机构以“超前即优势”为卖点,当“别人都在学”的恐慌在家长群中蔓延,教育便异化为一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这种“剧场效应”下,无人敢安然就座,唯恐被争先恐后的人群抛在身后。然而,这种违背成长规律的学习,真的能赢得未来吗?
其实,早有分析就指出过超前学习的不良影响。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超前学习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教育应循序渐进,如同树木生长,需经历发芽、抽枝、长叶的过程,方能茁壮成长。揠苗助长,只会让树苗枯萎。孩子在小学阶段,本应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若过早接触初中课程,可能会因难以理解深奥知识而产生挫败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影响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在学习的路上不停“内卷”,孩子会喜欢这样吗?童年是短暂而宝贵的,应是充满欢笑、游戏和探索的时光。孩子需要在玩耍中锻炼身体、培养社交能力,在兴趣活动中发掘潜能、丰富内心世界。然而,超前学习却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填满,让他们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其他。这不仅抑制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性格孤僻等问题。一个只专注于学习、缺乏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孩子,未来又怎能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呢?
从教育公平来看,超前学习更是遗患无穷。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抢跑”,不惜花费重金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承担额外教育支出的家庭,则只能望“学”兴叹。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破坏教育公平。同时,超前学习也会在学校内部制造不良竞争氛围,让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一些学生因提前学过而沾沾自喜,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向同学炫耀,引发其他学生的焦虑和自卑,破坏了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双减”的减负善意,众多家长仍对超前学习趋之若鹜?这既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分配不均,也暴露了单一评价体系的强大导向作用。当分数依然是硬道理,当“掐尖招生”的潜规则犹存,家长的焦虑便有了现实的土壤。
有专家分析称,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多方合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严禁其举办超前教学课程,对违规者予以严厉处罚;同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打破“唯分数”的桎梏,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得提前教学、超纲教学,对违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认识到超前学习的危害,引导他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家长也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长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知识、能力和幸福。
有央媒评论指出,“超前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的存在和蔓延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一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为“超前学习”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