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指出,近期,部分地区陆续发现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非医保患者采用“阴阳价格”(歧视性价格)行为,即完全相同的药品销售给医保患者的价格高于非参保患者。此类行为涉嫌价格欺诈,同时违背了定点药店医保服务协议中“不得对医保参保人员实行不公平、歧视性价格”的管理要求,应予严肃核查处置。
“阴阳价格”表面看是价格差异,实质是对医保体系的侵蚀。医保基金是民众的“救命钱”,每一分都应精打细算。当“骗保”成为潜规则,基金池子越漏越大,最终水涨船高的是全体参保人的缴费,甚至可能是救命药进不了医保目录。羊毛出在羊身上,薅到最后,谁都有可能权益受损。
这种现象背后,是部分药店将医保政策视为牟取暴利工具的扭曲心态。要知道,患者很少并排比价,医保部门以往抽查密度低,违法成本近乎零。于是,诚信被利润碾压。这种操作,利用的是患者对医保制度的信任,寒的是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信心。
国家医保局此次专门发文整治,体现了对这类“隐形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值得肯定的是,监测处置的强化正是精准监管的体现。这意味着医保监管正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监督转变,从注重准入审批向全过程监管延伸。
然而,根治“阴阳价格”不能止于一时整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医保药品价格监测网络,使价格透明可比;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拓宽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曝光。更重要的是,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价格歧视的获利空间。
真正的良心药店,应该像有些连锁药店那样,设置“医保、自费同价”专区,把集采降价红利让渡给患者,用诚信经营换来日均客流量翻番。守得住“公平定价”底线的药店,才能立得住招牌。
医保制度,是一个社会关于“同舟共济”最庄严的承诺。定点药店,本应是承诺的守护者,绝不允许变成蛀虫的温床。这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让每一个药店都成为百姓健康的诚信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