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线上配合,在手机上开卷参与”“不用刷题考完30天即拿证”……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某些培训机构,学员仅凭线上培训与考核就能获得健身教练资质证书,使相关行业乱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当前,国内常见的健身教练资质证书种类繁多,其中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CBBA(中国健美协会)证书,也有ACE(美国运动委员会)、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等国际证书,还有连锁健身培训机构提供的认证课程。这些证书的通过难度并不相同,对不熟悉行业内情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光是区分其“含金量”已经难度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机构为了营利“浑水摸鱼”,默许甚至鼓励教练编造资质,更让消费者难以辨别。2025年9月,中国健美协会曾发布通知,谴责伪造、变造证书等行为,并发布处理办法。在《法治日报》的上述报道中,一位熟悉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受访者也表示:一些健身房为了吸引会员买课,会虚构教练有各式各样的证书,并把美化后的简历贴在墙上。
近年来,全民健身的热潮带动健身行业的兴盛,社会对健身教练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缺乏专业背景与经验的从业者,通过短期培训取得证书就进入机构从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大批新人入行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如果不能对新人做好培训,使其符合行业要求,恐将给相关企业与消费者埋下安全隐患。
人人都可以健身,但指导他人科学健身,无疑是有专业门槛的。动作怎样才“到位”、训练节奏怎样控制、饮食如何配合……这些问题,消费者大多难以理解其中的毫厘之差,于是便只能希求“看得见”的证书。可问题在于,正如相关报道所指出的:在当下,“拿证”未必是教练专业性的保证。现实中,很多消费者仅凭健身房展示的教练证书,以及教练一身肌肉的外在形象进行选择,并不能保证自己得到足够专业的指导,甚至可能因此承担健康风险。正如报道所述:“有的教练自己的动作都有问题,跟着这样的教练健身太危险了。”
健身教练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保护训练者的安全,降低其受伤风险。不当的健身指导不仅可能导致膝盖半月板损伤等常见伤病,甚至可能造成骨折、内脏损伤等极端情况。就此而言,合格的健身教练既要熟悉基本动作、理论知识,也要了解不同学员的状态和承受能力。除了获取必要的资质证书,从业者的个人经验和应变能力也很重要。
现实中,很多健身房还赋予健身教练拉客户的职责,甚至将其作为核心KPI。面对营收压力,追求短期利益可能成为经营者和教练的“最优解”。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导致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一局面,各方都要多一些“长期主义”的意识。依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有关规定,参与游泳、滑雪、潜水、攀岩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一般项目教练的资质,除了严格培训与考试的流程,健身行业不妨也设法达成行业共识,制定从业规范,推广定期培训、学分考核制度,而不是考证过关就终身有效。针对“包过拿证”“伪造证书”等乱象,有关部门与行业组织更要强化监管,对侵犯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重拳出击”。
从行业发展逻辑而言,健身机构应将“专业”作为差异化服务的核心,真正为消费者健康服务。针对高危险性动作和器材,做好安全培训以及风险管理与应对。健身教练应对职业存一份敬畏心,提升专业水平并持续学习。
健身非一朝一夕能成,行业也不能竭泽而渔。秉持长期主义,走规范化、专业化之路,才能让“全民健身”变为“全民健康”。
来源:中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