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诱导检查、误诊漏诊?商业体检不能眼里只有钱

2025-11-04 08:37:4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多次检查无隐患,一朝确诊已癌变。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曝光,舆论对商业体检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据人民日报报道,商业体检确实存在诱导消费、过度检查、误诊漏诊、售后缺位等乱象,规范体检行业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有的商业体检机构深谙营销套路,先以“全面检查、性价比高”的噱头吸引人,等鱼上钩了再追加检查项目,狠宰一笔。有的动不动就把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PET-CT等高价检测搬出来,大有“杀鸡动用宰牛刀”的架势。有的准确度让人实难恭维,上海一网友在体检机构体检,B超未查出肾囊肿,一个多月后去医院一查,右肾囊肿已有1.2厘米;哈尔滨网友的经历则完全相反,体检中心医生说体内结节有癌变风险,医院专家却判断没什么大问题,虚惊一场。有的商业体检机构使用无资质医师,甚至让护士冒充医生。除此之外,体检报告解读敷衍、设备老化拒绝更换、医生顺带推销保健品等现象,更是普遍。

相较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商业体检机构环境舒适、服务周到、私密性强。可频频曝出的商业体检乱象,一再扯痛公众神经:原来我们花大价钱、起个大早,饿肚子、排长队、挨针扎,最后拿到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罪白受、钱白花倒也罢了,本是为了健康选择体检,到头来却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商业体检机构高频或带辐射的检查,完全没考虑大伙儿身体受不受得了;漏诊误诊倘若导致病情贻误,还可能酿成悲剧。

商业体检机构信誉飘摇,根不在“商业”二字,而在于经营者心中的“利”字太重,已经凌驾于消费者健康之上。做什么检查、加什么项目,虽然是消费者点头,但医生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可以用专业医疗知识轻而易举地制造健康焦虑,变相恐吓消费者下单、为体检机构创收。雇什么级别的医生、多久换一次设备,虽然关系硬实力,但成本高昂,短期收益又远不及一次成功的营销、一个高档的环境,体检机构自然盘算能省则省。至于由此导致的体检效果欠佳等副作用,体检机构非但不以为意,反而自得其乐。

体检结果不可能百分百准确,但因失职、无能、故意而导致的不准确,商业体检机构不能推卸责任。从民法典到《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再到京津冀三地发布的《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都对商业体检机构应尽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现行规定执行力度不足、违规行为处罚偏轻,部分商业体检机构无所顾忌,仍执迷不悟。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对体检机构不定期“体检”,加大对资质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夸大宣传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消费者体检得更加安心。还应建立投诉处理平台,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断了体检机构“没事揩油水,有事撇责任”的美梦。

医疗行业是良心行业,消费者把身体交出去,医疗机构要对得起这份信任。体检是一门生意,但商业体检机构不能眼里只有钱。

 

来源:北京晚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