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本该是敬老孝亲的温馨时刻,然而媒体上关于老年消费陷阱、理财诈骗、虚假养老项目的新闻,却像一根根尖锐的刺,再次扎痛了公众的神经。从夸大功效的“保健食品”到暗藏猫腻的“低价旅游”,从天花乱坠的“高息理财”到子虚乌有的“养老项目”,这些精准锚定老年群体的骗局几乎无所不包,其猖獗程度令人愤慨。尤其是一些骗局,竟然还打着国家鼓励发展“银发经济”的旗号,干的却是蚕食老年人财富与健康的“围猎经济”勾当。
网友热议
保护老年人免受‘围猎经济’的侵害,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求,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福祉的民生大事。”在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潮中,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斩断伸向老年人的黑手。”
全媒全解
爸妈,当心比亲儿还亲的人
武汉某“养生基地”,以“免费旅居”为饵,3天忽悠老人买下20年“养老卡”,卷款2亿元后人间蒸发;上海“以房养老”理财骗局,半年诱导68位老人抵押房产,平均每人负债300万元; 电商直播间里,售价1999元的“量子磁疗枕”,主播喊一声“爸妈”,1小时收割8000单。这些所谓的“银发经济”,分明是一种“围猎”。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刚刚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曾有分析指出,发展银发经济,有两重必然性。首先,这是文明社会必然的人伦之道。银发象征老年之美,但同时也意味着人的衰老。这是人类集体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从利己还是利他角度,一个文明社会的经济领域,都理应建立完善的银发经济板块,以专门服务于老人,也是服务于将来的自己;其次,银发经济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一方面,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当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这意味着一个规模巨大的老年消费与服务市场正在形成。
然而,国家大力支持银发经济发展,却有不法分子从中利用各种套路牟利。“围猎经济”也伴随着“银发经济”一同到来,有分析就指出,此类“围猎经济”,其危害远不止于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金被席卷一空。它们是全方位的侵蚀:榨干老年人的储蓄,让他们老无所依;延误他们的病情,损害他们的健康;利用他们的信任,击穿他们的尊严。当一位位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当他们对社会的基本信任崩塌,这种伤害是深刻而长远的。更在无形中消耗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石,动摇着国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大局。“围猎经济”为何屡禁不止,甚至在某些领域愈演愈烈?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不法分子抓住了老年群体在健康焦虑、情感陪伴、信息鸿沟以及对金融、科技产品认知不足等方面的弱点,进行“精准收割”。他们往往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编织“亲情”的温柔陷阱,利用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营销话术,让老年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监管的滞后与漏洞,违法成本的相对偏低,也为这些灰色乃至非法的“银发产业”提供了生存土壤。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骗术、新马甲,我们的监管力量和手段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当“银发经济”成“白发收割机”,受损的不只是老人的钱包,更是全社会对老龄化战略的耐心与信心,谁还敢安心变老?因此,整治“围猎经济”,守护最美“夕阳红”,刻不容缓,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有专业建议指出,相关监管必须“跑赢”骗术。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将监管关口前移,针对银发消费领域的重点行业、新兴模式,建立更敏锐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于打着“养老”“健康”“理财”旗号的项目,要加强源头审核和过程监管,实施穿透式管理。还要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形成强大法律震慑。
与此同时,要创新形式、持续加大针对老年人的普法宣传力度,将宣传重心向线上延伸,利用老年人及其子女高频接触的线上社交渠道,精准推送案例释法类短视频、图文,揭示夸大宣传、“干儿女”剧本等典型消费陷阱,教会老人如何辨识、举报。同时,加强正向引导,指导老年人如何正确选择靠谱产品。
此外,家庭成员的关爱与引导不可或缺。有专家呼吁,年轻人应主动承担“数字反哺”和情感陪伴的责任,既要耐心帮助长辈熟悉电子设备、识别消费陷阱,也要给予老人情感支撑,通过日常陪伴与倾听,化解他们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