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别让儿童手表沦为“社交黑洞”

2025-11-17 10:35: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赵亮

 

一块本该主要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这款以“安全”为初衷的电子产品,正悄然变成一个吞噬时间、纯真与健康童年的“社交黑洞”,其间的“变味”令人警醒。

电话手表的使用者以低龄儿童为主,主要功能应保持在“联系”和“安全”范畴内。在此前提下,可适当融入有益的教育元素。但如今的儿童手表功能已远超实际需求,有“过度开发”之嫌。

除了能刷短视频、玩游戏,“碰一碰加好友”的社交功能更让儿童手表产生较强的用户黏性,“主页点赞数”和等级体系则成为衡量社交地位的重要指标:虚拟的点赞数据成了“硬通货”,60万赞以上可尊为“大佬”,“大佬好友位”本身也成了社交资本。这种强烈的诱导性设计,巧妙利用了未成年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将其注意力从手表的功能性,引向一场充满竞争性的虚拟社交地位争夺战。

一旦社交属性中包含了“成就”“竞争”等令人着迷的游戏元素,就很难保持其纯粹性。相比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孩子们对虚荣的抵抗力无疑要弱得多。在一声声“大佬”的赞美中,不少孩子迷失了自我,学习被抛之脑后,容易诱导孩子攀比和长时间使用,不仅有害其身心健康,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有人辩解说,厂商或者内容平台构建者只是设计了规则,怎么使用是用户的事,这种观点属实有些诡辩。也许其衍生出的各种“灰产”并非设计初衷,追求“用户黏性”、构建“社交生态”的商业实践,必须划定清晰的底线,不能将尚未具备完整判断力的未成年人,简单地视作商业目标与数据流量。

儿童手表可以智能,但不需要“变味”的流量。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规范儿童手表势在必行,这不仅有赖于更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也离不开全社会齐抓共管。

在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管下,厂商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优先保证儿童智能手表中与安全相关的核心功能,如精准定位、紧急求助、健康监测等,并加强儿童隐私保护,确保信息安全。同时,适当开发科普教育、语言学习等教育功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功能,弱化或取消等级、点赞等排行指标。厂商和平台有必要严格限制儿童手表社交功能相关的灰色交易,还儿童手表一片清朗空间。

学校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儿童手表相关功能,培养其自控和辨别能力。特别是家长得把好第一道关,选择儿童手表时不能只看品牌,盲目追求多功能。还要看到,孩子年纪虽小,但也和成年人一样需要社交和娱乐。如何给孩子们更多的玩乐时间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天性,这是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儿童成长只有一次,绝不允许“先污染后治理”。让儿童手表回归安全工具,让校园社交回归教室操场,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成年人对下一代应尽的道德义务。别再让童真成为流量的源泉,也别再让点赞数定义童年的价值。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