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劣迹艺人”可以干什么,需要有个规矩

2025-11-26 18:11:1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多名因违法被处罚的知名艺人或网红尝试通过直播带货、重开账号等方式复出,引发争议。如曾因偷漏税、炫富被罚款、封号的网红“柏公子”,以“王子柏”账号在社交平台复出。

某种程度上,艺人、网红都是以面向公众营销个人形象为业,舆论对此看法不一,反对者认为这可能向社会传递不良信号,支持者却主张应给予改过自新者回归正常职业道路的机会。在这类争议中,平台方的回应往往模棱两可,处置标准不一,暴露出当前网络生态治理中存在的规范空白与执行困境:所谓的“劣迹艺人”看不到明确的职业路径、公众争论不休、平台也面临“选择性处置”的质疑。

但是,跳脱出争议的内容看问题会发现,这种争议本身也是一个积极信号。解决问题源于发现问题,争议的声量越大、汇聚的关注度越高、讨论的范围越广,就越有益于改变。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和分歧串联起来,即可将零碎的个案汇聚成必须面对的系统性问题。持续反复出现的公众关注能有效倒逼平台、监管机构乃至社会层面直面这个复杂问题,当争议大到无法回避,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就已经“在路上”了。

每一个热点事件都是推动规则完善的契机,每一场观点交锋都是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讨论的价值在于打破僵局、形成共识,类似事件及其争议不断出现,实则是在一次次接近议题核心,理清焦点。例如,如何根据“劣迹艺人”错误行为的性质,由不同主体做出不同处理方式?短期限制性措施和永久行业禁入分别对应着哪些行为?是否应制定标准,对相关人员以个人形象从事不同类型的台前工作作出限制或许可?讨论越充分,日后成文规定的公众认可度就越高,可操作性也越高。若缺少前期的广泛关注和深度辨析,仓促出台的规定很可能脱离实际,难以执行。当越来越多的个体提出不同的意见、媒体不断进行理性追问、各相关方面无法再回避问题,改变就会悄然发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各司其职,将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立法明确底线、行业规范细化标准、平台落实管理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引导。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当下对每一起“劣迹艺人”复出事件的质疑和思辨,在持续的关注与讨论下,必将在禁止与许可间找到合理的界限,既用刚性规定捍卫社会道德底线,也能为改过自新者留下一条重返社会发挥价值的出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