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如果可以,我不想做“鼠辈”

2025-11-28 10:54: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赵亮

 

字里有料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入职某家名字中包含“松鼠”的公司后,员工会将名字改为“鼠某某”,引发舆论关注。对此,该公司工作人员回应称,“这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大家都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品牌特色。”他同时表示,“并不是强制规定的。是在入职时有人告知我们有这样的习惯,我们接受了,也没有提出异议。并没有说不同意就会有什么后果。”

叫“鼠名”究竟是可爱还是会让人不适,见仁见智。即便这并非强制规定,但职场打工人都明白,当别人都有了“鼠某某”的花名,使用本名的你就会成为另类,为了不成为显眼包也为了融入公司,改名的“真实意愿”也就难以被看到。

网友热议

“‘鼠鼠文化’火得快凉得也快,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看多了腻了没意思。得推原创创新,不然热闹全是泡沫。”

“改名背后是文化冲突痛点。员工被迫调整身份,企业却忽视多元包容,这波操作暴露了职场同质化问题,真该反思了。”

全媒全解

如果可以,我不想做“鼠辈”

一家企业的文化习惯,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原因或许在于,这看似可爱的“鼠名”,关乎企业文化与员工个体选择的边界。

针对三只松鼠的鼠名文化,网友们意见不一。有网友认为,鼠名文化挺可爱的,不用什么都上纲上线;但也有网友认为,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很好的寓意,如果强制改名,有些PUA的意味。

根据网友曝光的三只松鼠内部会议画面,每位员工的名牌都是以鼠开头,并且三只松鼠CEO叫松鼠老爹,老板娘则叫松鼠老母;网络上曝光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三只松鼠内部要求坚持“把顾客当主人”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有一个红本文件,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不准让主人不爽”。甚至三只松鼠的电商客服都要称呼顾客为“主人”。

“能不能不要叫我主人,就是很怪。”一位网友质疑称,不仅自己听着奇怪,也有矮化员工的嫌疑。三只松鼠淘宝旗舰店客服表示,称呼顾客为主人是在“扮演主人的萌宠”,“久了就习惯了”。而对于入职就要改名一事,三只松鼠客服也予以确认,称每位员工都要取一个鼠名,如果不愿意可能没法入职。

针对外界对企业文化的质疑,三只松鼠创始人、CEO章燎原近日在朋友圈发声,“无论以何种方式,如果员工喜闻乐见地接受并最终落到企业的价值观,以消费者为中心,组织内部高度协同且有趣,都是好的企业文化!”

不过,章燎原多年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过三只松鼠的“洗脑文化”。他称不喜欢被人家称老板,自己工牌上写的是“首席洗脑师兼创始人”,“在三只松鼠,你就应该相信老爹的相信,老爹的信仰就是你的信仰,不要再去验证这个信仰对不对。”

其实,职场玩“花名”早不是新鲜事,阿里巴巴的“武侠风”、拼多多的“果蔬名”,都曾引发关注。花名制度已成为众多新兴企业追捧的一种文化标识。

互联网电商类公司为何执着于取花名?有行业人士表示,这一趋势反映了新一代企业在组织扁平化、去官僚主义方面的探索,通过符号化的称谓变革,希望激发团队活力,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同时降低业务沟通中的不必要摩擦。不过也有曾拥有过花名的员工透露:“花名是去人格化的方式,更好地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隔离。”

三只松鼠的“鼠姓花名”逻辑很朴素:既然品牌叫“松鼠”,员工姓“鼠”似乎也很合理。显然,三只松鼠想把“松鼠”变成职场图腾,试图将“松鼠”形象渗透至内部管理,从而构建从产品到组织的完整IP闭环。

三只松鼠的“鼠”姓文化,是品牌IP深度延伸的典型尝试。它之所以引起争议,南方网在其文章里总结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品牌方忽略了文化语境的微妙差异:松鼠是森林里的美食家,老鼠却是人类世界的“小偷”。“鼠”姓尽管可与可爱的松鼠关联,但无法完全摆脱其在传统文化中可能携带的负面联想。此前,“退货鼠”被消费者误解为“退货死”,正是这场品牌延伸的“自嗨”撞上现实铁板的写照。

二是公众对花名文化究竟是文化认同还是集体规训的质疑。互联网企业普遍以花名文化淡化层级、激发活力,三只松鼠也表示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并且并不强制。不过,所谓的“全凭自愿”,大概职场人都懂——当同事都叫“鼠小桃”“鼠阿栗”,你好意思说“我叫王铁柱”吗?打工人的担忧在于,无论是“鼠”姓标签还是将消费者称为“主人”,其共同点在于用标准化符号取代人的主体性。企业是否在以企业文化之名消解个体的独特性,是否在用品牌叙事掩盖管理的粗暴?

但也有媒体发声,表达了对于此事的不同观点——网友们将一个简单的花名解读为“职场压迫”“服从性测试”,未免显得有些太过敏感。浙江日报在《三只松鼠出圈,何必对“鼠创意”上纲上线》这篇文章里认为,“一棍子打死”的批判思维大行其道才更值得警惕。

保守的思维难以恒久,唯有创新才能带来活力。此次三只松鼠凭借“鼠名”爆火出圈,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踩准了年轻群体对于网络昵称文化的喜爱,从而收获了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反对的声音打着“保护员工”的旗号,却并未真正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跳出来打抱虚假的“不平”。而若企业连起个花名都战战兢兢,束手束脚,又该如何推广弹性办公、宠物友好等企业政策?

企业的文化,需要一些容错空间,更需要社会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与其批判三只松鼠的“鼠创意”,不妨放下严肃的鞭子,允许企业的创新,尊重员工的选择,少操“不必要”的心。同时,也要擦亮监督的眼睛,防止某些企业东施效颦,强制员工迎合企业的“潜规则”,戴上不情愿的工牌。

工人日报在评论里认为,此番舆论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审视企业文化的契机。企业应当思考的是,这种“鼠名”文化在实际推行中,是否真的如公司所说“毫无压力”?是否有个别员工内心抵触却不敢表达?是否真的起到了正向效果?

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像水,润物无声,而非如模具,塑造“千人一面”。它应当是一种吸引人、凝聚人、激发人的内在力量,促成职工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当下,在强调个体尊严与多元价值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是找到品牌特色与员工个性的平衡点,在推广企业价值观的同时,为个体自由保留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不仅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所在。

围绕花名文化的争议,不仅停留在企业文化层面,还或许会触及法律边界。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李立红律师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员工有自由选择是否使用花名的权利,如果强制使用可能侵犯员工姓名权。

“花名并不影响劳动关系的判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等正式文件用员工真名,不会出现劳动关系无法确认的情况。”李立红表示,但是花名有可能导致员工举证困难,在工作群内只有花名无法确认身份,员工还需找同事证言、带有真名和花名的内部文件等佐证,加大了维权的成本和难度。

也许,“鼠名文化”没那么多职场套路,只是一场用力过猛的品牌可爱秀。不过玩梗得有分寸,毕竟职场不是童话镇,没必要为了品牌梗非把大家都变成“鼠辈”。这场风波对企业最大的提醒也许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应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而非裹挟个体的工具。企业文化不能靠符号堆砌,而在于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倘若花名文化沦为规训工具,员工只会觉得:“鼠鼠我啊,这班不上也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