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你的孩子爱上学吗?近期,“拒绝上学门诊”成为热门话题。据媒体报道,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1万人次。
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拒绝上学属于什么问题?为何有如此多孩子对校园望而却步?“拒绝上学门诊”能化解家长的焦虑吗?
走不进校门的孩子
据介绍,目前拒绝上学的现象在初一和高三群体中较为常见,其次是初三和高一群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我国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
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数据上来看,这些现象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孩子之外寻找更深层的原因,在医院之外寻求源头性的解决。
有心理学家认为,厌学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常见的因素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学业要求、教学方式等,家庭教育理念、父母的期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关系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厌学。这些因素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孩子个人的性格、生理、情绪等因素可能只占很小一部分。
很多所谓的“病症”,并不是天然的生理性问题,即使孩子产生了抑郁、焦虑等症状,很大可能也有着现实的影响因素。比如,从报道来看,有的孩子是和同学相处不融洽;有的是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有的是遭遇了校园暴力,甚至只是语言上的暴力。
只有摸清楚了孩子为什么不想去上学,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解决。很多时候,原因可能来自学校、教师或家长,而非孩子。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医生表示,一些父母来求助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认为看完医生孩子就能回到学校了,有的家长甚至暴力逼迫孩子返校。这些家长显然存在很大的认知问题,这些做法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重在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在北京儿童医院诊室里,医生递给家长的不只是药方,还有两张特殊的表格:一张《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另一张《心身治疗家庭计划表》规划的全是看电影、下楼运动等“无用之事”。当家长不再紧盯返校倒计时,或许坚冰就开始悄然融化。毕竟,比起赶紧上学,让孩子心里有安全感、有勇气面对困难,才是更重要的事。
“拒绝上学门诊”的设立有其积极意义。从医院角度来看,它汇聚了心身与睡眠医学科等专业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深入洞察孩子内心,精准剖析厌学原因。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全面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开展一对一咨询辅导,给予孩子专属关怀;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助力孩子重燃学习热情。例如,对于患有慢性疼痛导致拒学概率更高的儿童,医生可以从身体和心理双方面进行干预;对于因家庭关系恶劣而拒绝上学的孩子,医生可以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家庭沟通方法,营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
从社会层面而言,这一门诊的设立有助于消除家长的病耻感,鼓励他们提前进行筛查。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拒绝上学问题后,四处求医却不得其法,甚至将原因简单归结为孩子“懒”,而“拒绝上学门诊”的出现,让家长们认识到这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问题,从而及时寻求帮助。
开“药方”从多方面入手
为孩子开设“拒绝上学门诊”,迈出了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步,但很多问题不是医生都能解决的。一方面,门诊资源有限。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每年接诊人数超8000名,北京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同样一号难求。过度依赖门诊,会使大量患者集中涌入,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很多孩子无法及时得到治疗。
另一方面,门诊治疗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之前我们提到,拒绝上学问题的产生与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心理因素、家庭学校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仅仅依靠门诊的短期治疗,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遭受了霸凌,如果学校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即使孩子在门诊治疗后暂时愿意上学,也可能因为再次受到伤害而重新拒绝上学。
面对“拒绝上学”这一“症状”,“药方”应从多方面着手。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层面,应加大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重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社会也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如社区心理咨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豹评
治孩子,更要“治”家长
继“学习困难门诊”之后,“拒绝上学门诊”也火了。这种“火”,一则在于需求、业务量层面的火热,也在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火爆。在学校、家庭“无能为力”之后,医院、医生,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最后的希望”。一些家长带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的期待慕名而来,这份希望,却也未必总能不负所望。
“拒绝上学门诊”的设立是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但家长不能将其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家长应当遵循医嘱,确保孩子得到适当的治疗、矫正;同时,家长们应当明白——除了医生开具的药方,父母的关爱同样是一剂良方,甚至,它可能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笔者认为,孩子拒绝上学,一半原因在孩子,一半原因在父母。也就是说,孩子拒绝上学,父母有责任的。作为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医生”,父母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好好地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敏锐地察觉孩子心理上的变化,成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帮助他们解开内心的结。
可现实是,当孩子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时,很多父母总是惊诧于成绩的退步,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更没有施展足够的爱心与耐心。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应该抽出时间,耐心地与孩子交流。但发现孩子出现厌学苗头时,与教师合作探究原因:是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还是没有努力学习,抑或有其他原因,及时“挽救”,不让孩子跌入厌学的深渊,进而拒绝上学。
教育的本质是守护成长,而非“逼上轨道”。拒学现象的高发,折射出当代教育生态的深层次问题:过度竞争让孩子沦为“学习机器”,情感支持的缺失让校园成为“压力场”,家庭沟通的错位让孩子关闭心门。当家长抱怨“孩子怎么越来越脆弱”时,不妨反问一下我们是否给过孩子“允许脆弱”的空间?是否在成绩之外,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应该成为家长们“觉醒”的契机。唯有放下焦虑,用耐心与科学搭建“心理缓冲带”,才能让孩子在安全感中重拾返校的勇气——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非“按时上学”的提线木偶。